作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本文转自2023年7月5日中国银行保险报。
6月12日,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11家股份制银行纷纷下调存款利率至3%以下,随后不少中小银行也下调存款利率。这是在2022年下半年下调存款利率之后的再一次下调,为商业银行日益收缩的息差及进一步降准降息提供了利润空间和政策空间。
从存款侧来看,存款利率全面下调至3%以下。伴随着基准利率的走低,贷款利率持续下降,存款利率更是全面降到3%以下。存款利率的全面下调也推动居民将储蓄用于消费和其他投资。在存贷款利率下调之后,相应的保险产品的利率水平也在不同程度下调。这实际上调降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有助于促进消费和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利率高低影响经济发展
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宏观经济均衡与资源配置的重要导向。利率与工资、地租都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高低不仅影响储蓄与消费,而且影响投融资、外贸和国际收支,影响经济增长乃至整个经济。政策利率要与自然利率基本匹配,过高会推高融资成本,抑制投资、消费,导致供给短缺和需求萎缩从而抑制经济。过低则会带来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等问题也会影响经济。
21世纪以来,中国基本遵循实际利率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的“黄金法则”,与经济潜在增长率基本匹配,这有利于宏观均衡物价稳定。疫情期间,美欧采取负利率、无限量量化宽松等非常规货币政策,为其后通胀埋下伏笔,而在其后通胀高企的情形下,美联储又陡峭加息,导致中小银行爆雷,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与欧美相反,中国人民银行采取独立货币政策,在疫情期间未如美国那样大水漫灌,之后也未发生通胀,通过降息降准刺激经济创造了条件。
畅通传导机制,发挥货币乘数作用
尽管降准降息持续不断,但是这些宏观政策对消费和投资的刺激作用实际看还是有限的,不仅因为3年疫情所带来的疤痕效应依然存在,而且在现实当中还存在所谓的流动性陷阱问题,不仅企业和居民资产负债表受损等问题严峻,青年人因高失业不敢花钱而预防储蓄带来的储蓄上升,今年上半年居民储蓄增加10万亿元,存款利率下降。股市、房市、理财市场的低迷也带来财富缩水问题,企业不愿投资,居民不愿消费,尽管人民银行不断降准降息,但这些货币并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的同时还要畅通传导机制,发挥货币乘数作用。当前人民银行所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尊重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通过创新LPR改革及健全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方式,引导实际贷款利率的下行。无论发达国家是零利率还是负利率,抑或是陡峭加息,人民银行都根据中国经济状况采取独立货币政策,引导政策利率下行。企业贷款利率不仅由2018年高点的5.6%降至2022年末的3.97%,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也从5.75%降至4.26%。今年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95%,处于历史低位。伴随存款利率的下调,新增贷款的利率水平会继续走低。在贷款利率下降的同时,人民银行也在增加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同时不断健全和畅通从“市场利率+央行引导”到LPR再到贷款利率的传导机制,通过利率下调和传导机制的畅通,让金融活水浇灌实体经济的常青树,为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营造有利条件。
货币政策需要与财政政策形成组合
伴随总量货币政策的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也正在发力。特别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起到结构调整、精准有力支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发展的作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分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等长期性工具,也包括支持保交楼、煤炭发电等阶段性工具等。为了支持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及智能制造发展,可以发放特别再贷款,专款专用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等发展,推动经济实现增长。
货币政策需要与财政政策形成组合拳来促进经济增长。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不仅符合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促增长的举措,而且也是国务院再三强调的宏观政策目标。6月16日,国常会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4个方面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会议强调,具备条件的政策措施要及时出台、抓紧实施,同时加强政策措施的储备,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综合效应。
可以预见,未来降准降息的总量货币政策以及不断创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不仅会更加精准有力,而且会与积极的财政政策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经济增长。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