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13 作者: 刘 英
自3月8日在中国香港举办全球首场推介会至今,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第六届进博会在3个月的时间里面向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与地区举办了近20场推介会,各方均表示高度期待第六届进博会。
本文转自6月12日国际商报。
自3月8日在中国香港举办全球首场推介会至今,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第六届进博会在3个月的时间里面向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与地区举办了近20场推介会,各方均表示高度期待第六届进博会。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奋力复苏的背景下,进博会的魅力与价值是否能够得到进一步彰显?经过5届的积蓄与沉淀,未来进博会有望实现哪些新突破,为各方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作出哪些新贡献?火热的会展经济能否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前中国经济的复苏之势?国际商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共同展望第六届进博会潮涌海阔再扬帆。
专家圆桌
桑百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
黄耀和 普华永道全球跨境服务中国主管合伙人
郑玉鸿 网来云商环球信息技术(武汉)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刘 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排名不分先后)
1.您认为,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奋力前行的背景下,进博会的魅力与价值是否能够得到进一步彰显?
桑百川:中国连续举办进博会,扩大商品和服务进口,推动投资和贸易合作,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出口和经济合作机会,让世界分享中国大市场的机遇,促进互利共赢,向世界传递了加强经贸合作、支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强烈信号,是对逆全球化的有力阻击,也为脆弱的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进博会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在多场推介会中,各方均对进博会寄予很高期待,进博会的国际关注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
郑玉鸿:进博会是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国际公共产品,其魅力和价值远远高于传统的国际会展和单纯的进口商品展。在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奋力前行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需要更加广阔、密切的经济合作。因此,进博会的魅力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彰显。
于全球而言,进博会对促进全球经贸交流合作具有积极意义。进博会让展品变商品、让展商变投资商,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的四大平台作用更加凸显,成为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进博会不但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还能促进各国间投资便利、贸易繁荣、技术发展和人员流动,让全世界人民从中受益。
于中国而言,进博会为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进博会汇聚全球创新技术和先进产品,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完善自身产业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创造了契机。
于其他国家而言,进博会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和增长机遇。进博会不但为各国商家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良好契机,也为各国的资金、商品与服务树立了价格、质量等权威信息发布的“风向标”。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进博会进一步增强了各国企业发展的信心。
黄耀和:今年1月8日,中国正式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5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上述背景下,中国经济不断加快复苏进程,各国也非常期待中国经济的复苏会拉动全球经济增长。过去几个月,我们也观察到有大量外资企业高管到访中国,与合作伙伴共商发展大计。
进博会具有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作用,是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重要载体,也是全球企业分享交流、共谋发展的重要平台。对于外资企业而言,进博会是其展示新产品、新服务,并直接面对最终客户的重要舞台。中国拥有14亿人口,这个超大规模的市场是外资企业全球业务不断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对于中国政府和企业而言,进博会是其开展国际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为国内企业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创造了重要机会。进博会还是国内投资者了解海外市场和投资机遇的重要窗口,对中国投资者“走出去”也具有积极意义。
刘 英:作为世界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进博会经过数年发展已经成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快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全球经贸投资和文化交流国际公共产品。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仍面临下行压力、全球贸易和投资收缩的背景下,进博会的魅力与价值愈加凸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占比和贡献率超过美国、德国、日本等6个国家总和的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对于全球产品和服务的进口能够拉动各国订单的增长,拉动世界经济的复苏。通过举办进博会,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增长源和发动机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2.进博会被众多展商视为全球新品的首发地、前沿技术的首选地、创新服务的首推地,每届展览面积均超过30万平方米,前5届共发布约2000项代表性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在贸易投资成效方面,5届进博会累计成交额超过3400亿美元,每届均有来自五大洲的数千家参展企业和来自数百个交易分团的专业观众借助企业商业展和配套活动等开展洽谈合作,贸易投资等领域效用获充分认可。着眼未来,您认为进博会有望实现哪些新突破,为各方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作出哪些新贡献?
黄耀和:疫情防控期间进博会依然如期举办,且意向成交额均维持在700亿美元以上,彰显出中国经济的巨大韧性。在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大背景下,未来进博会意向成交金额有望进一步突破。同时,我们预计,参展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数量,参展企业数量,尤其是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和行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将进一步攀升。
此外,我们也观察到,在过去几年中,进博会上展示的服务和产品呈现出数字化、绿色化的趋势,在中国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及绿色产品和服务已经成为市场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进博会将在这方面继续取得新突破。今年,人工智能成为市场上的热点,我们也期待在进博会上看到更多的相关产品和服务。
郑玉鸿:我认为进博会有望实现四项新突破:一是进博会使全球服务贸易发挥的纽带作用更加凸显,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程度将会进一步提高。二是进博会上产业链各环节的贸易产品将更加细化,助力中国企业更加深入地参与全球价值链。三是中小企业的参与度更高,贸易产品也会向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迈进。四是中国充分利用进博会期间的国际经济论坛等活动,进一步阐释中国主张,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进博模式”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创举之一,为各方共享中国发展红利作出了三个方面的主要贡献:第一,进博会促进了国际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让外商更有信心,进博会的参展国家和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外企业达成新合作,真正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惠全球”,大大促进了全球贸易增长。第二,进博会促进了跨国投资的高质量发展。进博会让各国企业看到中国规模超大、增长空间和潜力巨大的市场优势和投资机会,走通了“展商变投资商”的“超短链接”路径,为各国企业在中国寻找更好的投资机会创造更多便利。第三,进博会为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注入更强动力。进博会已成为众多全球新品首发地、前沿技术首选地、创新服务首推地,这一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的展会,为深化国际分工提供更大可能性,进一步增强了各国的技术转化与产业化应用水平。
桑百川:进博会签约交易额扩大,表明进博会已经不仅仅是出口商品的展览会,更是进口商品的交易会,还是新服务的展示交易会。进博会上举行广泛的贸易投资合作洽谈活动,已经拓展为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合作、新技术应用合作、国际投资合作的洽商平台。进博会举办多场学术论坛、研究报告发布会,成为世界聆听中国经济主张、了解中国经济动态的渠道,成为交流思想、分享观点、寻求共识的公共平台。此外,进博会还是与会者感受中国经济变化和大市场魅力、寻找中国商机的窗口。
刘 英:创新是第一动力,是让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最重要的驱动力。进博会在成为国际经贸投资合作重要平台的同时,也成为全球技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各国在进博会上同台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服务,并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此举能够推动技术迭代升级,提升各国研发能力,从而将创新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推动各方创新发展方面,我认为进博会能够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绩,为世界经济走出低谷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此外,进博会能够让全球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中国大市场的红利、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红利。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10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8%,中国正在致力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进博会的价值更体现在为世界敞开了一个拥有14亿人口、人均GDP超1.2万美元、每年进口约2.5万亿美元产品与服务的巨大市场。与此同时,进博会也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助力实现贸易畅通的重要平台,是加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
3.作为对外开放的“助推器”和对外经贸发展的“风向标”,展会是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贸合作、拉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平台。今年以来,包括史上规模最大一届广交会在内的诸多展会密集举办、圆满收官,中国会展经济的火爆能否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前国内经济复苏强劲的态势?
郑玉鸿:最近一段时间,曾受疫情影响的中国会展行业加速恢复,呈现爆发式增长。今年一季度,国内在办展数量和办展规模已恢复到2019年同期水平,分别增长了3.3%和2.3%。作为观察中国经济的一扇窗口,展会之“热”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经济复苏的暖意。通常,展会经济的投入与相关产值带动的比例为1:9。一个成功的展会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条,还会带动场外经济效益,比如引导产业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贸合作、拉动消费升级等。展会本身也对举办城市的住宿、餐饮、交通和消费起到很大的提振作用。
此外,以会展为“链”,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走向世界。会展不但是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链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润滑剂。以会展为平台,聚集全世界的买家、卖家,有助于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的质量和水平。
因此,会展经济的火爆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前中国经济复苏强劲。
黄耀和:会展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今年以来,各地密集举办线下展会,折射出中国经济复苏的态势。4月,在广州举办的第133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海口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以及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均吸引了大量企业和观众参加。在经贸展会取得良好成交效果的同时,会展业本身也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会展业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会展业总体收入累计达到1265亿元,年平均从业高达11.7万人。
会展是企业面向客户开展交流和业务合作的平台,也是其发现新市场机遇的重要载体。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要求,推动国内线下展会全面恢复,各地方和贸促机构、商协会进一步加大对外贸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展会的支持力度,加强组织协调和服务保障,创造更多贸易机会。我们观察到,今年前5个月,地方商务部门积极组织中国企业组成经贸代表团参加境外贸易博览会和招商活动,开拓国际市场,这同样可以视为中国经济复苏的动力和信号。
刘 英: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广交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展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显示了中国经济复苏的势头,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市场强大的吸引力和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特别是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以及RCEP在15个签署国全面落地生效之后,服贸会、进博会、广交会等在加强国际经贸投资合作、促进东盟中日韩澳新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双多边合作及区域合作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增长将起到更为重要的支撑、辐射和带动作用。
会展经济的火爆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鲜明例证,体现了中国对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信心,更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与活力,以及中国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和中国国际合作的强大联结力,彰显了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创新力、影响力。
桑百川:今年以来,各类大型国际展会频繁举办,展会经济火爆,说明中国正从疫情困扰中走出来,商贸往来、人员交流已经趋于正常化,这是社会经济走向活跃的表现。展会上进出口商品和服务成交额保持高位,说明中国具有强劲的出口竞争力,拥有庞大的市场消费能力,出口需求以及投资品、中间品和消费品需求保持增长态势。展会上投资合作项目签约活跃,表明中国仍然是外商投资的热土。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复苏正在路上。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