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1 作者: 刘英
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走到了收紧和宽松的“十字路口”。美联储在2008年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从2015年起开始加息,收紧货币政策,2018年加息四次,本来还要继续进行加息和缩表,但是美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顶住贸易战的压力和财政压力,美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就需要转向,这只是时间问题。
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20日《国际商报》。
专家圆桌
管 涛 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导、董辅礽讲座教授
赵广彬 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
刘 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付一夫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排名不分先后)
今年以来,降息已成为全球货币政策的焦点。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全球已有14家央行进行了降息。先是印度央行打响降息“第一枪”,接着埃及、格鲁吉亚、乌克兰、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跟进,随后新西兰、澳大利亚两个发达国家也拉开降息序幕。多国央行密集降息的原因是什么?又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美联储离转向宽松货币政策还有多远?本报特邀业内权威专家,分析多国央行“鸽”声嘹亮的成因与影响。
在您看来,多国央行密集降息的原因是什么?
管涛:多国央行密集降息的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急剧放缓。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纷纷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相关国家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此外,美联储暂停加息也给他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开了一定空间。受其影响,部分发展中国家因势利导选择降息。当然,发达经济体已实现汇率自由浮动,其降息更多地是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会过多地受美联储货币政策掣肘。
赵广彬:美国四处挑起贸易摩擦,并对中国企业采取限制措施,此举不仅直接拖累了全球经济增长,由此导致的不确定性也打击了投资者、消费者、企业家对经济的预期和信心,从而抑制了企业投资、个人消费等行为。有鉴于此,多个国际组织纷纷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在经济增长被不确定性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多国央行降息在预期之内,尤其是美联储的表态影响更大。
刘英:多国央行密集降息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世界经济增速下行,各主要经济体的采购经理指数在荣枯线上下徘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不断下调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为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增加企业投资,多国央行纷纷下调利率。第二,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尤其是面临保护主义挑战,美国挑起与多个国家的贸易战,加征高额关税,直接抑制了国际进出口贸易,抬高了企业的进口成本,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减少了其可支配收入,进一步抑制了消费,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增长。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抑制了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导致2018年跨境投资大幅下滑,进而拉低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多国央行纷纷通过降息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第三,多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处于合理区间,使得该国具备降息条件。
付一夫:多国央行密集降息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第一,全球经济增速正在进一步承压,近期所有实施降息政策的国家几乎都面临着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第二,美国四处挑起贸易摩擦,不仅从关税层面影响到全球经济增长,更加剧了各国对于未来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预期,包括金融市场与商业往来层面等。在经济增速放缓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多国央行纷纷采取降息措施来加以应对。
您认为美国离转向宽松货币政策还有多远?
管涛:目前,业内对美联储降息时间有很多猜测。在我看来,数据是驱动美联储降息的关键,包括通胀情况、经济下行情况等,特别是贸易政策变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如果影响较大,那么美国会加快降息步伐。目前,市场普遍预计美国9月降息是大概率事件。
赵广彬:近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对于降息的表态有所松动。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希望美联储实行宽松政策,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即将来临的大选营造更好的经济氛围。
刘英:我认为美国离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不远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在发表讲话时暗示,现在可能已经到了要跟所谓的“点阵图”说再见的时候,显示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的转向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虽然美国经济数据目前表现尚可,但已是强弩之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贸易政策导致企业投资下滑、抑制进出口和降低消费,美国向多个国家发起的贸易战反过来会进一步限制美国的贸易、投资和消费,影响到经济增长和就业。二是美国减税政策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而美国超过22万亿美元的债务也令其财政政策后劲不足。当前,美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也走到了收紧和宽松的“十字路口”。美联储在2008年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从2015年起开始加息,收紧货币政策,2018年加息四次,本来还要继续进行加息和缩表,但是美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顶住贸易战的压力和财政压力,美国在货币政策方面就需要转向,这只是时间问题。此外,美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支持宽松的货币政策。
付一夫:在给世界经济复苏“添堵”的同时,美国自身同样受到贸易摩擦的困扰,经济数据也是好坏参半。而近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有关措辞已与之前有了明显转变,这也促使市场对于美联储年内降息预期的升温。不过从目前来看,美国现行的货币政策还比较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但如果接下来美国经济下行的风险逐渐加剧,那么美国在年内采取降息措施来应对也不是没有可能。
多国降息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管涛:多国降息会利好中国。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的货币政策从稳健中性转向了稳健,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与美国货币政策周期出现分化,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走势产生了一定的溢出效应。未来如果美国暂缓加息,或者选择降息,那么会给中国货币政策留下更大的操作空间。如果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在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政策方面就会有更大的余地。
赵广彬:总的来说对中国经济是利好。多国降息是为了保证经济增长,用政策措施对冲不确定性给经济带来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保持稳定的外部环境对中国来说很重要,尤其是外贸受全球经济影响较大。“风景这边独好”越来越难,世界好,中国才会更好。
刘英:多国降息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多国降息为中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扩大了空间。目前实体经济的增长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降息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稳投资、稳外资、稳外贸、稳预期的实现。
二是中国具备实施宽松货币政策的空间。其实中国央行今年创设了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而采取降息等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给实体经济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数据良好,宽松货币政策有助于刺激投资,刺激消费,促进出口,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提供动力。
三是中国通胀水平可控,降息降准有空间。尽管5月份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7%,但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通胀仍然可控:一方面,水果猪肉季节性涨价给通胀贡献了0.48和0.38个百分点,物价上涨空间有限;另一方面,半年来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始终保持在1%以内,传导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会拉低通胀水平。
付一夫:在多国央行密集降息的背景下,中国央行也不排除跟进降息的可能。不过,综合考虑,中国目前基准利率仍维持在较低区间,即便是央行对基准利率进行调整,商业银行也可能基于自身意愿和市场环境使利率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因此短期内看,中国央行应该不会倾向于采用传统的降息方式。
事实上,央行已经开始运用多项政策工具来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6月以来已连续10个交易日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据统计,截至17日,央行6月份已累计向市场释放流动性15350亿元,回笼资金12330亿元,目前仍然实现净投放3020亿元,旨在维护资金面稳定。因此,相比传统的降息,央行更有可能通过其他更多方式的运用来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间接达到降息的目的。(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