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专家解读:升级放管服打破隐性壁垒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英  /  

专家解读:升级放管服打破隐性壁垒

发布时间:2025-03-31 作者: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既对中国制度型开放的积极成效表示认同,也同时指出了外企当前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标准对接等领域面临的难题。 她提到,「要素」不仅包括传统的土地、资金、人才、劳动力等,也包括数据、专利、知识产权等市场要素。

受访者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转自3月30日香港文汇报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既对中国制度型开放的积极成效表示认同,也同时指出了外企当前在要素获取、市场准入、标准对接等领域面临的难题。

她提到,「要素」不仅包括传统的土地、资金、人才、劳动力等,也包括数据、专利、知识产权等市场要素。「中国正在加快上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也能保证外资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下进行要素获取。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中国正处于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过程,在全球数据跨境流动以及人工智能规则尚未统一的情况下,导致外资企业在数据要素获取效率上存在障碍。

AI等领域无统一标准 冀外企参与讨论

「这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更有效和高效地去帮助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获取相关要素,政府或许可以加速构建跨国数据流动的相关框架与规则。」刘英说。

刘英认为,无论是高水平对外开放还是制度型对外开放,核心体现都是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对外开放。比如目前的数据要素以及人工智能领域,还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规制,因此接下来中方应该欢迎外企与中企一起,建立跨国协商机制,让外资企业参与到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等多项标准的讨论当中,让他们的管理经验、技术经验转化为中国标准升级的推动力。「这也将有利于引领中国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刘英表示,负面清单的缩减虽释放积极信号,但具体到各个地方,不排除仍有「隐性壁垒」的问题。中国在「放管服」上开展了超过10年的改革,核心要义就是「政府放权」,尤其对外资企业,更要打破「隐性壁垒」,在牌照审批、资质互认等关键环节加速改革与落地。「真正的开放应该是全链条的。」她建议,或许应设置第三方监督部门,从中央层面管理外资市场准入遇到的瓶颈困难,形成快速响应机制。

避同质化竞争 中西部新能源等具优势

近期各地政府争相出台「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多地纷纷探索人工智能与垂直领域的深度融合。刘英认为,地方政府应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本地优势产业链,比如北京应着重深化人工智能与新材料、半导体的创新,上海则可以利用金融优势推动人工智能算法与医疗健康的融合等。「《外资企业法》实施后,在内外资同等待遇的前提下,上述行动方案也同样能覆盖到外企。」

刘英特别提到,外资应该将目光更多往中西部地区投射,因相较于东部沿海寸土寸金的现状,中西部拥有充足的土地资源,在能源、人才和产业承载潜力上也都独具竞争力。同时,新能源产业在西部快速发展,光伏、风电装机规模全国领先,形成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同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方面具备巨大潜力。她建议,中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沿海产业园区经验,打造数字园区、智能园区、绿色园区等,同时降低物流运输成本,用更具性价比的优势吸引外资。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