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罗思义:中国“反突围”成功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罗思义  /  

罗思义:中国“反突围”成功

发布时间:2014-11-25 作者: 罗思义 

美国成为“亚洲轴心”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围堵中国。这一说法虽然被美官方正式否定了,但事实胜过雄辩。美国很清楚:中国现在已经足够强大,在亚太地区,靠单打独斗是无法打赢中国的。因此,只能试图构建“反中联盟”来围堵中国,这也是当下美国“新保守派”(neo-cons)对华外交政策的主调。

  

  作者罗思义系伦敦前经济与商业政策署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刊于2014年11月24日国际金融报 王丽颖译


  美国成为“亚洲轴心”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围堵中国。这一说法虽然被美官方正式否定了,但事实胜过雄辩。美国很清楚:中国现在已经足够强大,在亚太地区,靠单打独斗是无法打赢中国的。因此,只能试图构建“反中联盟”来围堵中国,这也是当下美国“新保守派”(neo-cons)对华外交政策的主调。


  从政策框架部署上就可以感知美国的目的。比如,美国军方在澳大利亚部署海空军力量;奥巴马宣布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美国军力60%将部署亚太;鼓励菲律宾用黄岩岛挑衅中国;怂恿越南借西沙岛问题对华强硬,不难看出,这一系列事件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


  为了双方利益,中国也曾试图劝说美国放弃这类部署。去年6月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习奥会”上,两人不打领带,在庄园中漫步,其实就是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定调。习近平提出,为了彼此的核心利益,美中关系应该建立在互相尊重的“新型”模式下。因为只有亚太地区稳定了,才能既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又有利于全球稳定。遗憾的是,美国并未接纳中国意见,并继续围堵遏制中国。


  如今,仅仅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在11月份相继举行的APEC峰会和G20峰会上,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中国实力在强劲增长,已经决定性地赢得了这场大国间的对抗竞赛。然而,更遗憾的是,美国的“新保守派”力量不仅没有总结失败的原因并适时改革策略,反而又做出了更具破坏性的战略,他们打算转移方向继续经济遏制。


  日本就是个最现实的例子。在很多方面,如果美国不点头,日本是不会单方面作出重大政策调整的,所以当下日本政府出台的任何经济、外交和政治决策无疑都是美国授意的。安倍最大的算计莫过于通过“安倍经济学”保住自己的政坛地位,于是他用货币扩张的方式让日元大幅贬值为的是促进出口增长,也会发表一些民族主义的言论获得政治力量的支持。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安倍为了自身政治生涯作出的对策,但其实都是在响应美国的“围堵”政策。


  中国南面的邻居印度就比日本聪明。新总理莫迪不仅拒绝加入任何形式的“反中联盟”,还与习近平主席时常保持着建设性的对话。当美国呼吁印度不要加入中国牵头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时候,印度仍然是一副置之不理的态度,最终成为亚投行第二大持股创始成员。


  中国北面的危机也解除了。在欧美因乌克兰危机大幅制裁俄罗斯时,中国与俄罗斯关系变得越来越亲近。就连越南最近也有意改进与中国的关系,而菲律宾更弱,根本不足以发起任何有效威胁。


  回顾过去一年,相较于美国,中国在亚洲打了一场复杂的“突围战”。通过增强经济实力、有技巧性的外交政策、并积极与亚太国家建立有利于各方利益的外交政策,最终赢得了这场竞赛。


  与中国的“政治+军事”对抗失败了,可以看出,美国“新保守派”仍不想放弃“围堵”计划。在APEC和G20峰会之后,他们认为应该重新启动一种不同类型的攻击方案,比如,设法破坏中国的经济增长势头。


  美国不能让自身经济加速,只能寻求让中国经济减速。这种态度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出现过。当时苏联采取了“休克疗法”,导致成员国出现严重经济衰退,中国拒绝采取这种经济政策时,美国的态度很冷漠。如今,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瓶颈时,美国出乎意料地表现出一种“诱错式”炒作,呼吁中国应该借鉴部分“休克疗法”的政策来促进转型。比如,大幅缩减中国的投资水平和私有化进程等。更明显的做法是,美国企图通过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议(TPP)来限制中国企业在东亚的扩张,进而重新恢复自己的竞争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