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罗思义:美国奉行的“零和博弈”,将给世界带来一个大灾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罗思义  /  

罗思义:美国奉行的“零和博弈”,将给世界带来一个大灾难

发布时间:2023-05-06 作者: 罗思义 

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零和博弈中获胜,就必然会试图把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模式强加给世界。这意味着,美国试图将一个统一的模式强加给世界,而不考虑国家之间的差异。

作者罗思义系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原署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摘自《世界眼中的全球发展倡议》图书,原标题为《全球发展倡议对处理世界上日益严重的问题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零和博弈中获胜,就必然会试图把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模式强加给世界。这意味着,美国试图将一个统一的模式强加给世界,而不考虑国家之间的差异。


本文字数约7000字,阅读需要10分钟。


11c8e5b0317c9fbb787a177a9061335b.jpg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该倡议一经提出,立即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2022年1月,“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成立,已获得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6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


国际趋势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性,随着一些国际事件的发生,这一倡议变得与我们更紧密相连,其实施进程也更紧迫。值得注意的是,如今世界经济正在急剧恶化,多个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通胀上升,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地缘政治后果。乌克兰冲突将进一步加剧这一紧张局势,而这些负面趋势进而加剧了本就存在的危机,如气候变化、新冠肺炎疫情。因此,这些进程的相互关联共同造成了一场多方面的全球危机,目前这种危机正趋于加深而不是改善。


与此同时,很明显,国际上有两条基本途径来应对这种日益恶化的全球局势。


第一条途径是全球发展倡议,这是一条连贯的路径,可以引导问题的解决。


第二条则是与第一条截然相反的,将可能导致世界局势进一步恶化。


之所以有两条截然相反的路径,主要是因为它们符合人类社会结构的两个最基本的分析。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首先概述全球发展倡议中提出的关键的积极问题,并说明为什么全球发展倡议可以引导人们走出困境;其次陈述为什么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对人类有危险的。


01


全球发展倡议的基础


全球发展倡议的出发点是对人类社会中两个最基本的关系进行事实性和客观性的分析,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与地球物理规律的关系,以及与人类社会自身组织的关系。这些理念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有涉及,全球发展倡议将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


从第一个基本关系开始,全球发展倡议就着眼于一个亘古不变的事实,即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并且受制于人类根本无法改变的物理规律。如果人类愚蠢地试图违反这些规律,其后果就是被大自然惩罚。即使是人类开发出的最强大的力量,如核武器,与自然力量相比也完全是微不足道的。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主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习近平主席的话告诉我们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准确地说,人类必须按照物理规律生活,否则这些物理规律将摧毁人类。


以下关于人与自然的陈述引自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也就是说,“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人类未来只能在符合自然规律的发展中前进,就如习近平主席所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aa84b3721d68b27640985dcdb0c43be1.png

《世界眼中的全球发展倡议》王轶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 译  外文出版社

02


人类文明基础面临的风险


然而,很明显的是在工业革命后的大约两个世纪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某些关键方面确实走上了一条客观上试图违反支配我们星球的物理法则的轨道,这样的尝试必然徒劳无功,也因此给人类带来了具有连环效应的危机。经济发展当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利好,总的来说,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了两倍半,但这种发展的副作用却是给地球带来了灾难,如气候变化。在这两个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人类有借口说不了解这些物理规律或不了解自己的行为是如何违反这些规律的。但是在今天,这种无知已经没有借口了。科学界众所周知,至少有两种人类行为可以终结人类文明的现有基础。


第一种是全球核战争,它能直接杀死数以亿计的人,并摧毁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核战争间接的副作用,比如“核冬天”可改变地球气候,毁掉大部分农作物,放射性污染导致地球大部分地区无法居住,数十亿人会因此丧生。这种规模的破坏可以在几天内完成。


第二种可能破坏人类文明基础的威胁是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这种破坏或许需要几十年而非几天,但其最终的破坏规模与核战争不相上下。


03


转向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距离第二种人类行为所带来的威胁时间很短。据科学计算,如果要避免灾难性的气候影响,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超过工业革命前水平的1.5摄氏度。但是,经过两个世纪的工业化发展,尤其是在过去50年里,世界的总碳预算,即在达到1.5摄氏度变暖之前,大气中可以安全控制的碳量几乎消失了。如果全球排放量继续以今天的速度增长,那么在短短7年内就可耗尽世界全部的碳预算。


为了应对这一威胁,中国已将其发展道路转向生态文明建设,并在这一领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框架参照,国际社会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气候经济学之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Stern)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极大地影响了全球思维。他在报告中表示:“中国不仅认识到了不受控制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严重风险……而且认识到坚持更清洁、更高效、更具创新性且充满活力的替代增长道路所带来的巨大利好……通过在国内外采取果断行动,中国将从低碳经济中获得早期利益……中国正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让世界其他国家仰望。六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中有5家都在中国,十大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有5家也在中国……世界正在寻找一个保护气候的冠军,中国,就是冠军。”


即使仍未达到1.5摄氏度的变暖水平,现在就已经出现了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更不要提未来了。自2000年以来,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的平均水平高出1.2摄氏度,近50万人死于与气候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为河流提供淡水资源的喜马拉雅冰川正在融化。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暖,避免引发“临界点”事件,否则我们无法控制这些事件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如出现北极冰川和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层的融化,或发生无法控制的野火。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数据显示,如果全球气候升高2摄氏度,将有数亿人面临与气候有关的风险与贫困;如果气温升高3摄氏度的话,后果会更加严重。举例来说,气温升高1.5摄氏度时,会有39亿人受热浪影响,上升到2摄氏度时是59亿人,上升到3摄氏度时是79亿人。同时,可耕地的数量也会减少。全球因作物减产而受到影响的人口数量将增加10倍,即气温上升1.5摄氏度时影响的是3500万人,2摄氏度时是3.62亿人,3摄氏度时为18亿人。


因此,不同于西方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发展模式,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在高碳和低碳之间进行选择。如果世界继续走高碳经济发展道路,可能会造成更多的困苦与贫困,从而阻碍和破坏世界发展。


因此,向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转变就是把人类发展置入管理地球的物理法则框架内,这也是全球发展倡议的第一个关键基础。


04


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二个基本关系是其自身社会的组织。虽然人类没有能力改变唯一可生存的星球的物理规律,但确实有能力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结构,这就构成了全球发展倡议的第二个关键基础。


全球发展倡议的这个方面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密不可分,也与人类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共同问题有关。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这些难题,它们必须合作解决。显而易见,当前问题是共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问题、世界性经济衰退。


但是,人类的共同未来也建立在更深层次、更基本的经济进程之上,而全人类能实现高标准生活也依赖于这些进程。这些更深层次的进程最终形成了现代全球化经济,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也使世界各国紧密相连。


有时人们会错误地认为,这种全球化经济源于相对较新或肤浅的过程,比如现代形式的交通或交流。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现代全球化经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新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只是持续了几个世纪,而是已经持续了数千年。因此,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过程,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就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倒退。


亚当•斯密(AdamSmith)的《国富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阐述了这一进程的根本基础。这本书的第一句话是:“劳动生产力的最大提高……是劳动分工的影响。”其余内容都是由此开始的。亚当•斯密主要通过分析贸易中的国际分工和他自己所在时代的发展来说明这一点,如人们在工业革命中首次创造了工厂。


马克思给以全球化为顶点的发展过程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展示了整个人类历史如何看待这一分工及社会化发展进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人类从小团体和国家开始,然后建立了较大的国家单位,但这些单位都是相对独立的。然后,通过建立从欧亚两洲到美洲和大洋洲的永久联系,将整个世界相互联系起来。这种情况持续发展,直到21世纪,形成了一个基于国际分工的全球化经济。现代世界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依赖的效率、生产力,以及由此产生的以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成品的能力,都取决于这种劳动分工与社会化发展,包括生产的国际化。因此,每个国家的繁荣和生活水平都取决于它与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


除了正面说明以外,我们也可以从反面论述这一过程。近代历史上唯一一个打破这种国际分工的时期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当时爆发了现代经济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和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


05


一加一可以大于二


劳动分工的过程,包括国际分工,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一加一大于二。”“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从对社会化及劳动分工的分析中得出的人类共同命运体的概念表明,国际关系是“零和博弈”这一观念是错误的。与之相反,通过参与分工及社会化劳动,双方或多方可以同时获益。


当然,这种人类共同未来并不意味着国家之间没有冲突,而是意味着各国有着更基本的共同利益。毕竟每个国家的繁荣和福祉取决于国际分工和相互作用。因此,这就创造了国际社会的现实,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人类发展的事实基础。


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中国共产党将在独立自主、完全平等、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原则的基础上,同各国各地区政党和政治组织发展交流合作,促进国家关系发展。”正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一种现实选择,使得中国有能力呼吁世界上众多的力量,并提出互利合作。这是全球发展倡议的经济核心。


06


各不相同却相互关联


国际分工的过程进一步影响到了外交事务,因为国际分工让我们认识到各国之间的不同之处,实际上国际分工的很大一部分优势就是这些差异造就的。因此,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无法消除国家之间的差异,相反,多样性可以是力量的源泉。这也表明每个国家及其人民都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基于他们在物质、社会及经济意义上与人类其他国家相互依存的事实。如果不考虑本国所处的国际局势,任何“单打独斗”的尝试都不会成功。


尽管国家之间相互关联,但每个国家都是不同的。因此,每个国家都必须依据本国国情制定合适的政府体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试图将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强加给另一个国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个国家的政策必须同时符合人类的整体发展和自身的民族特征。实现这一目标是该国特定政府体系的任务。


中国的外交理念恰恰体现了这些基本观念,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创造国际社会的现实所在。打个比方,拼图中的每一块都不一样,但它们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虽然各国在个别问题上存在利益冲突,但归根结底,人类在一个相互关联的人类社会中共享同一个星球。人类只能在这个物质世界及人类社会中发展。这是全球发展倡议的根本基础。


当然,对于外交政策来讲,这也是一个实际的、基本的结论。有些危机显然不能由单个国家来解决,而只能通过合作来解决,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化。如果“一加一可以大于二”,那就意味着各国可以从合作中获益。因此,针对全球发展倡议所作的基本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面对危机,不同国家必然要加强合作。中国的政策并不要求其他国家服从,也不试图让它们与中国保持一致,但它需要加强与不同国家的合作。因此,这是中国“双赢”概念的基础,也是“一加一可以大于二”的另一种说法。习近平主席说:“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07


“零和博弈”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灾难


全球发展倡议可以替代的概念是:国家之间的关系由“零和”组成。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RMcMaster)和美国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加里•科恩(GaryCohn)在《华尔街日报》撰写的一篇文章称:“世界不是一个'全球共同体'而是国家、非政府主义者、企业接触和竞争以夺取优势的舞台。”


这种认为不存在“全球共同体”的分析是直接基于边缘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背道而驰。在边缘主义概念中,基本单位指的不是斯密和马克思分析的劳动分工社会化,而是指经济和社会只是由个别单位组成的概念。这一经济学概念及其结论与斯密和马克思的分析,以及世界真实状况从根本上就是相悖的。


由于这一概念未能明确我们这个星球相互联系的本质与劳动分工社会化的共同优势,它没有引导形成人类共同命运、国际社会共同利益这一正确概念,而是引导国际关系变成“零和游戏”的错误概念。在这种分析中,竞争和冲突取代合作被认为是外交政策的框架。


这种理念决定了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拒绝对其碳排放进行任何限制,只因美国认为自己在化石燃料的生产方面拥有竞争优势。在拜登政府时期,美国仍然声称自己有权拥有比其他任何主要国家都高的人均碳排放量。这也决定了美国处理国际关系的态度。在零和游戏中,美国以牺牲其他国家为代价来巩固自己的地位。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不是合作,而是让其他国家服从于美国的直接利益。


这种将国际关系视为零和游戏的做法会导致第二个灾难性的错误。一个国家如果想要在零和博弈中获胜,就必然会试图把符合自己国家利益的模式强加给世界。这意味着,美国试图将一个统一的模式强加给世界,而不考虑国家之间的差异。


08


当前形势与全球发展倡议


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首次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时,着眼于处理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如前所述,习近平主席的发言包括绿色增长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复苏经济,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还包括互利互惠的经济合作,“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另外,习近平主席还强调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其他优先事项还包括减贫、粮食安全和抗疫和疫苗。


从那时起,虽然世界出现了更加紧迫的国际问题,但很明显,全球发展倡议指明了一条出路,而采用零和方法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


09


不断恶化的全球经济形势


自2021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下调了143个国家的增长前景,其中,2022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初值按年率计算下降1.4%。


但在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许多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却达到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水平。2022年3月,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8.5%。美国这股通胀浪潮正在向其他国家蔓延,尤其是南方国家。土耳其通胀率涨至61%,阿根廷通胀率上升到52%。发达经济体也受到了冲击,西班牙和荷兰的通胀率已升至10%。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2022年的通胀浪潮将进一步加剧。


其后果是,全球“滞胀”正在逼近。全球南方有数亿人因此陷入贫困,乐施会指出,世界正在“目睹人类陷入记忆中最深刻的极端贫困和苦难”。一些发达经济体的政治局面越来越不稳定。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各国需要通过国际经济合作来应对这些负面经济趋势。


但是,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并未面对这一现实,也没有把重点放在合作上,而是试图将急剧恶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归咎于俄乌冲突。事实清楚地表明,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早在俄乌冲突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到目前为止,世界经济动荡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美国的巨大通货膨胀浪潮。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从2020年1月的2.5%上升到2022年1月的7.5%,而后上升到8.5%。而美国奉行的单边经济政策也破坏了世界经济的稳定。


10


结语


这些事实的结论十分明确。全球发展倡议建立在关于我们的地球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现实的基础之上。因此,它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关键问题以及此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此相反,美国奉行的零和博弈理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只会加剧国际形势的恶化。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