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6 作者: 廖 群 徐天启 赵越
在供给端,10月份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5.0%和0.1%,比9月份分别减慢1.3和1.2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由于9月份超预期反弹,10月份减慢1.3个百分点但维持在5.0%的水平且高于3季度0.2个百分点,不算太差;服务业增速进一步回落至衰退边缘,则令人失望。
廖 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徐天启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赵越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本文刊于2022年11月24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刚公布的经济数据表明,10月份我国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与9月份相比全面回落。
在供给端,10月份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5.0%和0.1%,比9月份分别减慢1.3和1.2个百分点。工业增速,由于9月份超预期反弹,10月份减慢1.3个百分点但维持在5.0%的水平且高于3季度0.2个百分点,不算太差;服务业增速进一步回落至衰退边缘,则令人失望。
需求端的局面更差一些。从三驾马车来看,10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当期)和货物出口分别增长-0.5%、4.3%和7.0%, 比9月份放慢3.0、2.4和3.7个百分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再次陷入负增长,虽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有关,主要原因还是新冠疫情反复持续的影响。这表明,在10月份,消费,进而疫情依然是经济增长的最大拖累且拖累还加大了。固定资产投资走软在于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其实保持强劲。货物出口增速回落在当前全球经济步向衰退的大环境下不足为奇,能保持一个7.0%的增速已难能可贵,继续反映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强固。
消费价格指数(CPI)10月份比9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至2.1%,表明通胀压力再度减轻,从而通胀在短期内都不会也不应该成为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宽松的阻力。
令人鼓舞的另一方面是,经济的高端呈现更高的可观增速。10月份,工业方面,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比9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9.2%,比9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方面,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3.6%和14.0%,保持双位数的高速水平。
那今年的最后两个月,即11和12月份的形势将会如何?
如上月的简评所说,“二十大”后稳增长或促增长将被迅速地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以在因2季度经济失速而3月初设定的5.5%左右的年度增长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争取今年的GDP增速离此目标不要太远并为明年的强劲复苏打下基础。
果然,进入11月份,针对当前的整体经济形势,特别是经济复苏的两大阻力,即新冠疫情和房地产市场疲弱,一系列的政策宽松加码措施密集推出。择其要者,疫情方面,11月10日,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次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推出了二十条新冠疫情防控的优化措施(“疫情防控优化20条”);稳定房地产方面,11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254号文《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金融16条”),11月14日,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又联合发布《关于商业银行出具保函置换预售监管资金有关工作的通知》;货币政策方面,11月以来人民银行通过抵押补充贷款(PLS)和科技创新再贷款等供给投放中长期流动性3200亿元;11月15日人民银行开展8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和1720亿元人民币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
应该说,这些措施都是经过精心准备而制定的,是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可以指望, “疫情防控优化20条”将明显减小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加快消费进而经济的复苏;“金融16条“将显著改善房地产公司的融资环境进而有力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降低经济复苏的阻力;货币宽松将继续改善企业的流动性环境进而增强经济复苏动力,而进一步的货币财政宽松措施将陆续有来,包括降准、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及LPR利率下行等。
这些措施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可能要等到明年体现,但若快速落实在今年的最后两个月里也将产生明显的效果。
因而今年最后两个月的内需,即消费和投资的增长都将加快,尤其是消费增长可望出现一个从底部强劲反弹的局面。在当前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的形势下,这两个月我国出口增速有可能进一步回落,但鉴于我国产业/供应链的强固仍可能维持在正值区间,从而全年的出口增速保持在双位数水平。
鉴于此,预计4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货物出口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5.0%、5.5%和5.2%,从而GDP增长4.2%。
考虑到前三季度增速为3.0%, 预计2022年全年GDP增长3.4%。
更为强劲的经济复苏可望在明年出现,但同时明年也将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包括新冠疫情会否再度恶化,防控措施调整后对疫情发展的影响如何、政策宽松加码的实际效应多大,以及全球政治与经济形势如何演变等。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