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4-26 作者: 刘锦涛
事实上,“中国产能过剩论”既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也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可以说是对“中国威胁论”进行包装并改头换面后的新翻版,暴露出美西方国家在绿色产业发展上的滞后以及推进低碳转型能力上的不足。
作者刘锦涛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副研究员,本文转自4月25日中宏网。
近日,部分美西方媒体陆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主要面向中国出口的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池等产品。4月初,耶伦访华期间多次提到Overcapacity(产能过剩)的字样;早在3月27日,耶伦访问佐治亚州的一座光伏电池工厂时就开始指责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打乱了全球价格和生产模式,损害美国企业和工人的利益。
事实上,“中国产能过剩论”既不符合基本的经济学原理,也经不起逻辑上的推敲,可以说是对“中国威胁论”进行包装并改头换面后的新翻版,暴露出美西方国家在绿色产业发展上的滞后以及推进低碳转型能力上的不足。具体来看,西方媒体对这一言论的炒作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在本国气候治理乏力、对全球绿色转型贡献不足的背景下,否定中国在能源清洁化、绿色产业投资、应对气候变化等绿色发展领域的成绩。发达国家承诺每年给予发展中国家1000亿美元的气候援助承诺,但实际只有几乎不到20%左右的资金到位;虽然中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但如果按照人口规模计算公平减排份额,实际上以美国、加拿大等G7国家为首的发达国家远远超出全球平均水平,例如美国人均碳排放高达15.47吨,欧盟高达7.96吨,而中国只有7.76吨。况且美国和欧盟分别在2007年和1990年左右就已实现碳达峰,显然碳达峰之后的减排成效没有充分发挥其发达国家应有的实力。2022年春季,欧洲遭遇能源危机,以欧洲为主的不少发达国家遭遇能源转型阻力,于是随后开始质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成就和努力,为的是将气候议题与自身利益绑定,符合自身利益时便作出能源清洁化的空口承诺,而不符合自身利益时便否认中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优势。
二是美国意图借助对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倾销”“不正当竞争”的歪曲和抨击,偏袒其本国厂商的利益,以掩盖本国产品缺乏绿色竞争力、“绿色溢价”(采用零碳生产方式的成本超过采用化石能源生产方式成本的部分)过高的事实,意图进一步打压中国清洁产品的出口优势。美国2022年出台的《通胀削减法案》中就公布了3690亿美元用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领域的投资,其中有100亿美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可再生能源技术产业的投资税收减免,并提出对于新能源汽车买家最多7500美元的税收减免。事实上,美国发布的一系列举措是在与“产能过剩论”相配合,以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
三是借助舆论战争夺绿色发展的话语权,西方媒体炒作“产能过剩”其实还有抢占舆论高地的目的,意图按照自身利益导向来定义、评判甚至歪曲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客观状况,引导国际舆论偏离正常轨道,向发展中国家灌输“中国新能源产业威胁论”。事实上,中国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出口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新能源产业链,最终能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是将蛋糕做大而非抢夺其他国家的份额。
面对“中国产能威胁论”,中国以绿色发展的积极成效便能从容应对,令其不攻自破。
首先,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背景下,清洁能源产业存在着巨大需求,全球新能源产业不仅没有过剩,反而面临增量不足,尤其是部分西方发达国家没有落实到位。当前全球绿色投资存量和增量都远远没有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要求,实现21世纪全球碳中和目标至少需要数百万亿美元级别的投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清洁产业投资中显著落后于中国,也没有对发展中国家的气候资金缺口实施有效的援助,从而根本没有充分的理由和资格质疑和阻碍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相对地,中国在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作出的承诺、付出的努力和承担的责任都是有目共睹的,中国在新能源产业上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就,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中国新能源产品的制造、销售和出口符合世界绿色低碳转型的根本利益,例如在“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合作中,中国通过光伏、风电等项目帮助沿线发展中国家建设了清洁能源基础设施;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销量位居世界第一,这不仅没有损害那些进口国家的市场,反而进一步推动了当地交通清洁化、消费绿色化转型的进程。可以说,世界各国都离不开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协同推进全球绿色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不搞贸易保护主义、不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才是符合全球绿色转型进程的根本举措。
最后,中国新能源产业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本身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绿色清洁化等特征。中国新能源产品的竞争优势是通过多年的技术升级迭代和生产方式绿色创新所获得的,激发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活力,而并未像美国那样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也没有设置欧盟此前推出的“碳关税”。全球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认可与选择是“用脚投票”,无论西方媒体如何炒作“新能源产能过剩论”,也无法改变中国光伏、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保持竞争优势的事实。
总体而言,西方媒体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是为了掩盖自身新能源产业增长乏力、偏袒本国市场利益、打压中国产品出口并向全球散播“中国威胁论”的一场舆论战。中国通过正确宣传自身产业绿色转型的进程和贡献,积极引导国际舆论走向合作共赢的根本理念,按照自身节奏稳步开展新能源产品的创新和贸易,将令“产能过剩论”不攻自破。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