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锦涛:海外金融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经验借鉴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锦涛  /  

刘锦涛:海外金融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23-06-09 作者: 刘锦涛 

当前,海外金融机构已经有诸多应对气候风险的业务案例和管理经验,涉及气候情景分析、风险敞口评估模型、气候监管压力测试等领域,对于我国绿色金融的业务和服务创新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前瞻性的经验借鉴。

作者刘锦涛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副研究员,本文转自6月1日中国银行保险报


image.png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数十年内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和挑战之一,一是气候问题相关自然灾害每年持续为全球经济带来大量损失;二是高碳排放行业和企业在环境约束下面临经营困境;三是高碳金融资产存在“资产搁浅”的重要风险,种种因素都将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自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我国逐渐完善“双碳”目标的“1+N”顶层设计政策体系,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进程之中,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开展产品服务创新升级以积极应对气候风险,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职能,将气候变化对产业的冲击和影响纳入到绿色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之中,以确保“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升级平稳有序进行。


当前,海外金融机构已经有诸多应对气候风险的业务案例和管理经验,涉及气候情景分析、风险敞口评估模型、气候监管压力测试等领域,对于我国绿色金融的业务和服务创新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金融机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前瞻性的经验借鉴。


一、海外金融机构应对风险案例


气候风险已成为国际金融界重点关注的首要问题,不少金融机构已将气候相关问题其整合到其总体风险管理框架和流程中。


从经营模式上,一些海外金融机构纷纷开始进行气候风险管理体系的开发和创新,比如花旗银行通过气候风险管理框架(CRMF)建立全球一致的方法来管理整个银行的气候风险,详细覆盖了治理能力、行业角色、企业责任以及涉及气候风险相关的识别、测量、监测、控制、报告等方面的基本原则。通过将CRMF逐步融入整个银行的常规风险管理流程以及相关政策和标准,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相关工具和流程,并推进行业标准和气候风险管理的实践。


一些海外金融机构发挥自身行业优势,加强了气候风险的识别能力,比如摩根大通将自然资源限制和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到自身的宏观经济分析模型之中,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气候风险评估框架,结合公司的资产配置状况、商业模式、相关监管政策等综合评估投资活动的气候风险。而花旗银行则是通过创建气候风险评估和记分卡(CRAS)工具来了解其个人企业客户的气候风险概况,该工具评估客户对气候风险的脆弱性、客户向低碳环境过渡计划的可行性以及客户的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质量,主要依赖于客户公开或私下披露的信息、第三方工具的评估信息以及花旗银行气候风险指标等。


此外,将气候目标融入到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目标也已成为不少金融机构的主要做法,例如巴黎银行预计到2025年前投资3500亿欧元用于绿色贷款及绿色债券,并将可再生能源的投融资比重从57%提升到66%;汇丰隐含则计划到2030年提供7500亿至10000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融资及投资,以支持客户转向更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则计划2030年实现自身碳中和,并在2050年实现投资与贷款组合的碳中和目标。


二、经验分析与启示


国际大型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管理经验对中国的绿色金融创新和升级具有多方面可参考的启示。


首先,金融机构需要进一步重视气候问题对金融业带来的短期和中长期风险,从横向和纵向规模来看,气候变化是一个伴随未来世界经济数十年的客观问题,波及到了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海外金融机构的种种动向表明,若要保障金融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并履行其支持实体经济运行的正常职能,就必须将气候风险因素纳入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全业务流程之中。


海外金融机构的气候风险管理实践操作也表明,面对气候风险,金融机构需要不断建立不同的情景分析模型,以在一系列气候相关风险场景路径中,评估气候相关风险驱动因素对金融机构的潜在影响。气候风险对于金融系统的影响超过了大部分一般风险事件,其场景更为多元化和复杂化,包括海平面上升、区域降水变化、全球均温升高、极端天气多变以及旱涝灾害等,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包括“资产搁浅”风险下的高碳资产减值和缩水、环境政策约束下的企业经营风险、气候目标给金融机构带来的运营成本增加等多重问题,且气候风险会从路径上从相关行业蔓延到金融业、从企业传到至金融机构,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增添了难度。种种气候问题的不确定性使气候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成为了应对气候风险关键工具,以广泛反映可能的结果或损失,并提前模拟气候驱动因素、国民经济变量以及市场交易等因素之间的复杂联系。


三、建立中国气候风险管理路径


纵观全球各国金融机构应对气候风险的不同实践举措,我国金融业可适当参考部分经验,结合自身发展战略建立中国特色的气候风险管理路径。


一是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金融机构需要将符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模式识别、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等纳入到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满足气候风险管理的本土化需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面临诸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殊难题,金融业在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脱贫攻坚、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多重需求。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借助绿色金融工具和服务创新,与企业通过融资项目建立起气候风险的共同管理体系,以实现气候风险的分担机制。


三是金融系统需要建立起碳排放足迹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机制,并面向相关企业和项目,以更好地估计和测算绿色金融的风险敞口,实现全产业链的碳足迹数字监测和风险量化识别,以及绿色融资的碳减排效益测算。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