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麦当劳撤离俄罗斯:汉堡包,时代的隐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刘戈  /  

麦当劳撤离俄罗斯:汉堡包,时代的隐喻

发布时间:2022-03-24 作者: 刘戈 

1990年1月31日,在经过14年的漫长争取后,麦当劳终于在莫斯科市中心普希金广场旁的黄金地段,开设了苏联的第一家门店。莫斯科人民用几公里的长队和热切的目光迎接这个来自美国的“怪物”:巨无霸、炸薯条散发的是自由和繁荣的香甜,杯中可口可乐翻涌的气泡,宛若迎接美好未来的璀璨礼花。

作者刘戈系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2年3月23日“ 听戈”微信公众号。


1990年1月31日,在经过14年的漫长争取后,麦当劳终于在莫斯科市中心普希金广场旁的黄金地段,开设了苏联的第一家门店。莫斯科人民用几公里的长队和热切的目光迎接这个来自美国的“怪物”:巨无霸、炸薯条散发的是自由和繁荣的香甜,杯中可口可乐翻涌的气泡,宛若迎接美好未来的璀璨礼花。


麦当劳开业盛况


然而,因为俄乌局势,麦当劳在俄罗斯境内的850家门店正式暂停营业。32年前,麦当劳带着迎接新世界的希冀而来,而今,麦当劳的意外离开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


关店前一天,俄罗斯人纷纷涌向最近的麦当劳餐厅,在关闭之前吃最后一口


麦当劳绝不仅仅是一家餐厅,而是二战后美国强大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一个文化符号。比起它的食物、极高的运营效率以及干净的用餐环境,麦当劳诞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更能阐释它成为这种文化符号的原因。


对美国前任总统特朗普来说,没有什么烦恼是一个巨无霸不能解决的,看起来简直是像麦当劳请他付费代言似。在白宫、空军一号和其他各种场合,你总能在特朗普的身边看到吃完或者没来得及吃的汉堡包纸盒,他甚至用垒得像小山一样的麦当劳汉堡包和薯条,在白宫举办招待会。他对汉堡包的评价是:伟大的美国食品。


特朗普是妥妥的“垃圾食品”收集者,他最喜欢的品牌有四个,依次是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和可口可乐。在将近80年的人生岁月中,吃掉无数个麦香鱼、巨无霸的特朗普,用自己亲身的实践告诉世界:美式快餐是垃圾食品的说法,是不折不扣的“假新闻”(fake news)。


特朗普总统

                                                                                                            

实际上最近几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都是汉堡包的爱好者。奥巴马甚至把去麦当劳作为政治秀的一部分,除了自己排队买汉堡,还把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请到街边的汉堡店就餐。几位总统差不多生长在同样的年代,特朗普1946年出生,成长于二战后的“婴儿潮”时代,碰巧那也是一个快餐业迅速崛起的年代,也是美国经济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提升最快的时代。


奥巴马总统  


人大概从两岁开始分辨味道,童年时常吃什么味道的食物,就会成为成年后喜欢的味道,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人总是觉得妈妈的饭吃起来香。对于特朗普那一代的少年来说,早晨离家上学的时候,家长在他们兜里塞些钱用作中午在麦当劳买一顿午餐,是最美好的记忆。



上世纪50年代,连锁快餐业席卷美国,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在外边而不是在家里解决一日三餐的问题,大量的美国家庭除了周末,平日很少再开火做饭。电影、电视、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更加丰富的生活方式和更快的工作节奏,让用更多的时间做饭、吃饭变成十分奢侈的事,连锁快餐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迅速发展壮大的。


与此同时,各种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断出现,尤其是在服务业。现今,除了互联网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绝大多数的商业模式创新都来自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连锁快餐、便利店、超市、信用卡、直销、广播电视的广告经营模式、主题乐园等,都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这一切,都根源于美国社会庞大的中产阶层的形成。这个时期,由于产业工人、普通职员、服务业员工这些占到社会大多数就业比例的群体整体迈入中产阶层,美国社会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带动商业逻辑和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型。


这种变化并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发生的,罗斯福新政对这种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和欧洲相比,美国福利国家的建设要晚得多。大萧条是建立福利国家的契机,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全国性的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在1941年的国情咨文中,罗斯福对自由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把“免于匮乏”的自由作为美国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这可以看作是罗斯福建立福利国家的理论基础。


罗斯福总统


在1932年之前,美国没有任何的社会保障体系,民间慈善组织是人们遇到失业、工伤时的唯一求助对象。从1932年开始,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社会福利的法律。第一个法是《社会保障法》,对于养老、失业以及伤残保险制定了政策;第二个法是《国家劳动关系法》(又名《瓦格纳法》),法律允许建立工会,鼓励通过劳资谈判来制定工资,这个法律建立了劳动关系的秩序,让工人的权益得到了一个基本的保障;第三个法是1938年出台的《公平劳动标准法》,这个法律设置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制度。


1945年1月,来自蒙大拿州的民主党参议员James Murray提出了一个《完全就业法案》,法案要保证每一个人都有工作。整整辩论了一年后,直到1946年1月才被表决通过,因此被称为《1946年就业法》,法律要求美国政府尽力实现“就业、生产和购买力的最大化”。


二战结束后,数百万退伍军人从欧洲和亚洲返回美国,对就业市场形成巨大冲击,美国政府出台了《退伍军人权利法案》,法案要求对退伍军人提供住房优惠,提供接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


罗斯福新政还包括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福利国家的建立和战后需求的激增,让美国迎来了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社会。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从大萧条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在1939年到1944年期间,总产值增长了77%,平均每年增长12%,失业率降到了可以忽略的程度。


一位经济学家在大萧条期间写过一段话:在一个纯粹的市场制度的社会中,总是有人沿着经济的阶梯爬上去,也总是有人会从阶梯上掉下来。如果在一个公平的社会里,应该有某些办法,以防止后者直接栽到地下室里。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能够让他们掉在地板上后就不再下落。


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让消费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47年著名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杂志《哈泼斯》上写到:如今的美国,富人与穷人抽相同的香烟,用相同的剃须刀刮胡子,使用相同种类的电话、电视机、收音机、吸尘器,家里拥有相同的照明和家用设备等生活用品,富人的汽车与穷人的汽车也没有太大差别。


1949年,美国生产了5.43亿双丝袜,每一个成年女性可以拥有好几双,一个一年花费5000美元的女人和一个花费500美元的女人,在着装上只有很认真地去看才能看出区别。而在1939年,尼龙袜刚上市的时候,普通女性只有被人追的时候,才能有幸得到一双。


上世纪50年代,富人与穷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差别缩小,一是让人们有了更高的消费意愿,二是让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从而产生了强大的购买力。二战前一个钢铁工人的年收入大概是2500美元,到50年代初期上涨到了4500美元;1950年的时候,美国所有的制造业中,工人的平均工资为每周59.33美元。这些数字的意义在于,工人们可以享受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了。



上世纪30年代,企业家们只能从华尔街的金融领域以及钢铁、机械等基础工业领域看到商机,而到了50年代,普通消费者所需要的普通商品以及各种的生活服务才是财富的来源。


大众消费刺激了大规模的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效率快速提升。以前只为富人生产高档货的企业发现,他们与那些大规模生产优质同类产品的生产商和销售商相比,没有任何优势。


在此期间,传媒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电影、电视、杂志、广播的快速发展,把新出现的生活理念传播给了各种收入水平的美国人士。一个富人的儿子和一个卡车司机的儿子,他们都喜欢同样的节目,崇拜同样的明星,也自然同样喜欢麦当劳。



1956年,《财富》给出的中产阶层定义是年收入达到5000美元以上的美国家庭。杂志预测,半数的美国家庭很快就会达到这个水平。如果按照每个家庭月收入400美元来测算,吃一顿麦当劳套餐——一个汉堡、一袋薯条和一杯可乐是30美分,他们一个月总共可以吃1300份。


里根总统


《美国世纪》一书的作者写到这样一个小细节:在纽约,一条正在维修的街道被挖开了,几名工人在那里等待新设备,其中一名工人在享受片刻的放松。他手里拿着一根铁棒,看起来应该是用来撬开井盖的,我看到他在用这根铁棒做什么,最后才看清楚,原来他在练习一个优雅的击打高尔夫球的动作。


工业化的进程,让富人和穷人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先是放大,之后是缩小。从企业角度看,麦当劳和福特在不同年代扮演了同样的角色,而罗斯福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