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20 作者: 贾晋京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时间里,西方国家的央行普遍实施大规模货币刺激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货币存量很高,市场上的杠杆率也很高。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无论这些央行实施何种货币政策,基本都很难对市场走势产生重要或者实质影响。贾晋京指出:“市场货币存量多到这些央行根本收不回去,导致政策失效的局面。”
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首席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19日“经济杂志”微信公众号。
北京时间2017年9月21日凌晨2点,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今年10月份启动渐进式被动缩表,成为16年来首次。
相比之下,加拿大央行在同月早些时间的公开表态并未引起足够重视。9月14日,该央行确认,将对修改通货膨胀目标持开放态度,可能下调甚至彻底废除坚持已久的2%目标。
美联储:缩表可慢可停
美联储如今决定缩减资产负债表,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是此前扩表太多。
1. 9年暴涨了4倍多
资产负债表(the Balance Sheet)又称财务状况表,是表示企业在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主要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和业主权益等状况,其基本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举例说明,一家有限责任公司A,成立时自有资金100万元人民币,后来从银行贷款200万元人民币,A的资产负债表就表示为全部资产(300万)=所有者权益(100万)+负债(200万)。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与公司类似,但更为复杂,表现为全部资产=全部负债+资本金,等号左边为资产端,右边为负债端。资产端包括证券持仓、正回购、外汇资产等,负债端包括联邦储备券、逆回购、资本金等。简单说,美联储欠别人的钱就是它的负债,别人欠美联储的钱就是它的资产。
自从2008年年底实施量化宽松(QE)以来,美联储为增加流动性向市场大量注水。9年时间里,该央行通过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以及抵押贷款证券,将资产负债表从8000亿美元扩张至如今的4.5万亿美元,增加了4倍多,创近百年新高。
“量化宽松本身就属于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不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利率被压得很低,也带出了各种问题,比如房地产市场容易出现泡沫,热钱不断从美国流出,通胀水平一直难以达标等。”上海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教授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解释。
如今,美联储资产端的主要构成约为2.4万亿美元的国债和1.7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证券(MBS),负债端的主要构成约为1.5万亿美元的流通货币、2.4万亿美元的准备金(Reserve Money,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储备货币)和5000亿美元的隔夜逆回购(ON RRP)。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美联储倾向购买国债。大量购买国债的行为自然会产生大量需求,国债的价格就在短期得到提升,流动性增加,市场上的利率就会降低。美联储决定退出QE的时候,美国短期利率基本降低到零了。
当前,从已经公开的操作计划看,美联储对缩表的态度可谓“走一步看一步”,非常谨慎。
“国债利息一定是现金。缩表以前,美联储会拿收回来的利息继续购买国债,缩表呢,就是收回的现金利息和到期国债的本金不再拿去买债,而是用来偿还债务,这样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就全部得到缩减,所以才叫`缩减资产负债表’。”钱军解释说。
2. 此番缩表影响有限
9月21日之前,美联储官员曾表示,他们希望缩表过程可以平静进行,甚至希望整个过程可以像油漆干掉一样波澜不惊。但反对者认为,缩表将会推高基准国债收益率,进而导致投资者恐慌,美国股市甚至也将会受牵连。
不过,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告诉《经济》记者,美元在汇率市场的短期回弹、美股走低等现象都是暂时的。
“美联储在9月19-20日(当地时间)会议决议中明确表示,缩表的规模会很小,速度会很慢。如果环境需要,速度可以更慢甚至可以停止。目前看,今年10月到期的国债和其他债分别会有几十亿美元的规模,11月也大致如此。对民众和企业而言,它是天文数字,可与4.5万亿的总规模比较,要缩表至理想规模还需要很长时间。”谭雅玲这样说。
尽管9月下旬的货币政策会议并未披露缩表的具体目标和完成时间,美联储也早在今年6月14日公布了《政策正常化原则和计划》,给出过缩表进程的大致框架,市场因而早有准备。
“一个有效的市场,其价格与走势包含市场可以获得的所有有效信息,包括对决策机构的预测。”钱军如此强调。他指出,美联储决定缩表的方式并未超出人们预期,因此市场反应不大。“如果美联储决定,它因为经济不好不会缩减资产负债表,市场肯定涌起波澜,因为这与预测相反。或者说,美联储以另外一种方式做这件事情,后果就会比较严重。”
眼下,美联储只是决定收回到期国债和MBS本金,不再继续投资,即所谓的“被动式缩表”。如果美联储主动卖出尚未到期的中长期国债和其他债,也能达到缩表效果。不过,这无疑会增加市场上国债的供应量,国债价格就会下调,市场无风险利息必定上涨,带动美国金融市场的短期、中长期利息先后上涨。利息上涨,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普通民众买房、贷款的成本也都会上升。
“这样一来,以美元计价的资产利息也会上升,相对于其他货币来说,在相同情况下,石油美元的收益就会变多,全球资本开始回流美国,其他货币就要面对下行压力,美元会升值,很多国家将面临货币贬值与资本外流的问题。”钱军如此强调。而这些就是美元的溢出效应,即美国资本市场的操作会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再延伸至其他国家。
3. 中国市场无需担心
美联储缩表,中国市场主要集中关注两个问题:资本外流、股市走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原研究员黄振奇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缩表一旦开始,美元升值预期的确会增强,但中国市场不会感受到影响。
美国国债上限为20万亿美元。9月11日,美国官方公布数据显示,其国债已经增加至20.162万亿美元,超过规定,美元升值,国债利息势必增加,对美国经济发展不利。“这点可以反过来证明,缩表会进行得非常谨慎。”
中国经济进入近两年的最佳状态,2017年前两个季度GDP平均增速为6.9%。尽管2016年,美元兑人民币升值6.5%,但2017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6%。黄振奇指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市场,具备吸引外资的实力与条件,海外资本不会轻易放弃。
另外,中国人民银行已针对2015年和2016年的金融动荡采取了控制资本外流的措施,比如对资金外流的限制、对中企海外收购的管控等,这一系列措施会发挥作用。
至于中国股市,谭雅玲说:“缩表决定公布后,美国股市的反应很有限,不过跌了80多点,可这之前上涨了9天。中国股市从来不受别人影响,别人爱怎样怎样。别人涨,我们跌,别人跌,我们涨。”
西方央行承担放水后果
国际金融市场对美联储的集中关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加拿大央行关于通货膨胀态度转变的重要性。加拿大央行于1991年首次设立2%的通胀目标,至今已实施25年,就在2016年年底,该机构还重申了保持通胀目标的重要性。不过,今年9月中旬,加拿大央行表态,未来或不再坚持。
1.资产价格恐缩水
“不管是美联储缩表还是加拿大央行对通胀目标的放弃,都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西方国家的央行扛不住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贾晋京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一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到底由什么决定?过去曾经有一套完整理论指出,央行的政策决定服务于国家经济,因此央行往往对通货膨胀水平、就业指标、进出口、汇率等问题尤为关注,并以此作为决策基础。
可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10年时间里,西方国家的央行普遍实施大规模货币刺激政策,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货币存量很高,市场上的杠杆率也很高。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无论这些央行实施何种货币政策,基本都很难对市场走势产生重要或者实质影响。贾晋京指出:“市场货币存量多到这些央行根本收不回去,导致政策失效的局面。”
他强调,不管是日本还是欧美国家的央行,眼下对自身的关注远超对本国经济的关注,而所有的“为经济服务”,不过是说说而已。对这些机构来说,现在和未来最核心的问题只有两个:一个是缩表,另一个就是资产价格。
资产价格是指资产转换为货币的比例,也就是一单位资产可以转换为多少货币的问题。缩表的靴子已经落下,市场上的美元会减少,以美元计价的资产价格理论上会缩水。
9月18日,德银(德意志银行)在对15个发达市场国债和股票市场进行分析后建立模型,显示全球资产价格已经被严重高估,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尽管资产价格普遍被高估,因西方国家的央行连续10年大放水,加上美联储此番缩表将会异常谨慎,发达国家资产价格不一定会明显缩水,保持稳定的可能性很大。
2. ECB继续宽松政策
2017年9月6日,加拿大央行宣布加息,并在声明中称,加元升值反映了经济的强势。美联储也从2015年年底起多次加息,预计2017年年内还将有一次。既然全球资产价格被高估,市场上的货币存量也超高,加息缩表理应成为西方国家各央行的效仿模式。
不过,9月22日,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ECB)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在都柏林表示,ECB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确保价格稳定,而价格稳定的内涵是通货膨胀接近2%这一水平。此番表态也意味着,目前和短期未来,欧洲央行仍将保持宽松政策。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告诉《经济》记者,欧洲央行也是迫不得已,即便欧洲经济有所复苏,但势头并不乐观。“欧洲人整体上很谨慎,外界经济环境不是很令人放心,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所作所为又充满了民粹主义的风范,欧洲央行不会轻易改变现行政策。”
不过,欧洲央行对宽松货币政策的坚持应该不会太久。他认为,2017年年底该央行或采取措施退出QE。除了货币政策,欧洲央行还要面对另外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行长的换届。
ECB行长不得连任,现任行长德拉吉是意大利人,其任期到2019年10月31日结束。当前,对于接班人选,欧盟成员国已经存在分歧。
法国和意大利早就向德国暗示,他们对由德国人担任ECB行长持开放态度,但人选不能是现任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 Weidmann)。可从目前消息看,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德国财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想让魏德曼接替德拉吉。
“魏德曼长期对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持批评态度,他认为ECB应该保持紧缩政策,打造坚挺的货币,法国和意大利担心的就是这个,因为即便现在欧洲也不是毫无危机可言,如果未来的ECB行长反对灵活的货币政策,有些国家就会比较难过。”丁纯这样解释。
在欧洲大陆,德国人的货币政策并不太受欢迎,但魏德曼长期对外低调,似乎在为接班作准备。至今,ECB行长一职从未由德国人担任。
3. 日本央行坚持2%通胀目标
与ECB风口保持一致的还有日本央行。9月21日,该央行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决定维持现行的货币宽松政策。日本央行认为,由于实现旨在摆脱通缩的2%通胀目标依然遥远,有必要坚忍不拔地坚持宽松政策,把短期利率控制在-0.1%、长期利率控制在0%左右,为经济提供支撑。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经济室主任、研究员张季风告诉《经济》记者,即使对于日本央行来说,退出量化宽松也只是时间问题。
“量化宽松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再继续下去很难有比较好的结果,日本央行现在不敢这么做,是因为要维持短期经济增长,要保持股市的较好状态,它就只能继续托市。另外,日元需要维持长期贬值状态,不然对出口打击太大,加息会令日元升值预期上涨,这是日本政府不希望看到的。如果上述三点保不住,安倍晋三的政治生命就会面临很大风险。”
分析人士认为,在美国和加拿大央行的货币政策各自回归正常时,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却迟迟不敢迈步,暗示全球央行政策方向的差异将会日渐凸显。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对《经济》记者表示,货币政策需要独立性、逆周期、宏观审慎。加拿大央行不考虑通胀,是因为通胀目标不是加拿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而日本央行选择继续坚持量化宽松,是因为它最关注的还是经济复苏问题。
“央行的终极目标一般是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增长,还有一些中间目标,比如货币供给量、利率、信贷总量的稳定等。宏观经济政策在实施的时候,基本上不可能兼顾全部终极目标,总要挑选最紧迫、当时最重要的方面处理。”张茉楠如此说道。
不过,贾晋京认为,西方国家央行政策的分化,不过是困难面前“各自飞”。相比之下,中国央行的表现就非常淡定。“可以说,在当今国际金融领域,中国央行充分发挥了稳定市场的作用,我们不存在市场货币存量过多的问题,中国央行的措施既有效又及时。”(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