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9 作者: 贾晋京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GDP达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作者贾晋京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初步核算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GDP达12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
对于这个5.2%,可能赞之者会说“来之不易”,抑之则会说“刚刚‘保5’”。
但我说,具体百分之几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126万亿元。
我们知道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假如第一年的基数是100万亿,第二年增加10万亿达110万亿,第二年比第一年多10%;若第三年又增加10.5万亿达120.5万亿,比上一年增量多0.5万亿,但这时的同比增速则为9.55%。也就是说,随着基数变大,哪怕增量不降甚至有所增加,增速还是可能降低。
另外一个更简单的道理是,创造同样多的产值,但用的人数更少,那实际上意味着每个人的平均产出更高。
拿上面这两个道理来看中国GDP,不妨拿十年前2013年的数据做个比较:
2013年中国GDP总量59.3万亿元,比2012年增加5.44万亿元,增速7.8%,当年16-59周岁劳动年龄人口数91583万人;
2023年中国GDP总量126万亿元,比2022年增加5.59万亿元,增速5.2%,当年16-59周岁劳动年龄人口数86481万人;
可见,2023年的中国是在劳动年龄人口比10年前减少5.55%即5100万人的情况下,创造了更多的增量,可见人均效益更高。人均增量的提高,说明了更高的增长质量。
所以,在高质量发展阶段,看经济数据时,增量比增速更重要。
虽然现在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处在逐年下降中,但劳动年龄人口总体构成却在不断优化。假如我们把“走出校门”作为当年新进入劳动者行列的标识,可以看到,2013年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320万人,2023年则达到1158万人。由此可见中国的劳动者队伍整体质量的提高趋势。
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是生产和消费高质量发展之基础。从2023年的统计数据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生产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态势。
在第一产业中,粮食总产量增长1.3%,其中,稻谷产量下降0.9%,小麦产量下降0.8%。片段截取这两个数据看,只能说是米、面产量都下降了。但要整体看数据,则会注意到与此同时玉米产量增长4.2%,大豆产量增长2.8%。
玉米和大豆属于主要饲料作物,其产量增加会意味着动物类产品增长。2023年,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比上年增长4.5%;其中,猪肉产量增长4.6%,牛肉产量增长4.8,禽蛋产量增长3.1%,牛奶产量增长6.7%。
这样的趋势说明了什么?说明人们对米、面的需求减少,与此同时对肉、蛋、奶的需求增加。
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后匮乏状态。
匮乏,也就是“什么都缺”,曾经是人类历史所处的普遍状态。大哲学家萨特在巨著《辩证理性批判》中用了全书差不多四分之一论证,匮乏状态不但在万年为单位的历史时间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底层规则,也从基因深度塑造了人类无意识的思维模式。
匮乏概念也不同于经济学中的“稀缺”,稀缺有可能是局部的、相对的,但匮乏是普遍的、绝对的。
然而,在当今的中国,普遍意义上的匮乏状态已经成为历史,我们的思维方式亟需从底层逻辑上革新!带着“匮乏”这样的先天思维去看上述第一产业数据的话,会预想地认为粮食总产量“越高越好”,其中每一单项无论米、面、饲料还是肉、蛋、奶,都是“越高越好”;若其中哪个数据不高,会认为“不够好”,若出现下降,则会认为“存在问题”。
如果是处在匮乏状态的话,这样的想法就是合理的,因为“什么都缺”的状态下,无论什么都是“越多越好”。
但如今,这样的思维模式过时了!今天的现实就是:从总体上,米、面不缺了,哪怕减产了,也充分地够总消费所需。与此同时,肉、蛋、奶之类带有享受型特征的需求增加,反映得更多的是人们的偏好,而非“刚需”。
这就是“后匮乏状态”,匮乏已不再是普遍的“背景”,不能再用带有“匮乏设定”的思维去看经济了。抛弃掉“越多越好”的心理暗示,才能真正读懂如今的数据。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数据来看“后匮乏经济”的中国。
在第二产业中,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6%。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2.3%,制造业增长5.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2.2个百分点。分产品看,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54.0%、30.3%。
对应着“基本需求”的采矿业和“水电热气”增速均低于第二产品总体增速,而对应着“高质量生产、生活”的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增速堪称“爆发”,说明“后匮乏经济”不再需要“普遍增产”,而是“新质代替旧质”,旧质的生产力或消费品会呈现减速乃至下降趋势。
在第三产业中,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14.5%、11.9%。对应的是餐饮收入增长20.4%,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3%、11.2%、7.0%。
在生产、流通、消费构成的经济运行中,消费处在终端,因此波动也比上游环节大。食宿、通信服务的高速增长,珠宝、体育用品、玩具、手机的“上新”显然都与“消费升级”有关。
在外部压力巨大的大环境下,2023年的中国经济不但展现出了韧性,更在内循环方面实现了摆脱匮乏的境界升级。已经不仅仅是质量持续优化,更值得关注的是质性上的“相变”。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