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黄震:老百姓的理财需求蕴含中国金融改革的巨大势能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黄震  /  

黄震:老百姓的理财需求蕴含中国金融改革的巨大势能

发布时间:2017-03-23 作者: 黄震 

3月18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联合举办研讨会,解读经济热点。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教授,《互联网金融》总编辑,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人黄震在会上表示,老百姓关心自己的资金能不能保值增值,不得不去做投资理财。如果只是把钱存在银行,就赶不上通货膨胀率,百姓希望钱别变薄了。这里蕴藏、拥有着巨大的金融改革的势能。

  演讲人黄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3月22日黄震互联网金融微信公众号。


  3月18日,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中国金融研究院(CAFR)、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联合举办研讨会,解读经济热点。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教授,《互联网金融》总编辑,互联网金融千人会创始人黄震在会上表示,老百姓关心自己的资金能不能保值增值,不得不去做投资理财。如果只是把钱存在银行,就赶不上通货膨胀率,百姓希望钱别变薄了。这里蕴藏、拥有着巨大的金融改革的势能。

 

 

  实录如下:


  我这些年主要是研究技术变革对金融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金融的影响,所以在互联网金融这块做得比较多一些。


  首先,中国很多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互联网金融也跟智能革命的问题、养老金问题以及人口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紧密相关。中国的金融问题已经是跟经济的方方面面、社会的方方面面全联在一起了,要孤立的谈金融已经不可能。所以多视角、跨界的研讨会是很好的方式,碰撞才能产生新的东西,而且能产生化学反应。


  其次,中国“两会”的热点,当然有些热点可能别人认为不是热点,但是经过舆情监测还是很热的点,就是互联网金融。根据舆情报告,互联网金融依然关注度最高。为什么在很多材料里,好象有打压贬损,需要我们去反思,但老百姓非常关注,因为它已经深入到了民生,切入到了很多场景当中,所以老百姓非常关注。现在很多人动辄批评老百姓贪图小利,不应该做风险型投资,然而并不是说老百姓过于逐利才做这些“理财投资”,是没办法,如果把钱存在银行,就赶不上通货膨胀率。专业术语老百姓可能听不懂,但是他们希望钱别变薄了。所以这里蕴藏着巨大的势能,我把它称之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势能,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当前的技术革命渗透,已经通过智能手机这种终端渗透到最底层了。这也引发了我们今天讨论的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等现象。正是因为技术革命,把以前高高在上的精英们享受的技术送达到最底层的老百姓——尤其在中国有几幅经典的照片,一个是卖烤红薯的可以扫二维码支付;甚至我们可以看到收垃圾的,或者是打手机或者发微信来,把垃圾送到哪个地方接收。最底层已经被高科技所渗透,所以我认为技术渗透到最底层、最小的颗粒之后,必然会产生一个溢出效应。


  过去我们研究技术,更多是研究技术的渗透效应,现在它的溢出效应更值得我们去研究。经济社会的变革会从底层逐渐往上走,这就是凯文·凯利说的,很多东西是从底层逐渐而上的扩张过程。这些就是互联网+等等这些现象继续扩张,逆全球化也好,新民粹主义也好,都是这个溢出过程中的现象,需要我们共同探讨。(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