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0-17 作者: 黄剑辉
芦花荡饭店因1984年莫干山会议在这里召开而出名,坐落于莫干山景区中心地段,位置绝佳,可纵览翠绿苍茫的群山竹海。清新的阳光和空气中,其红色尖顶神采奕奕。1984年后,每次的“莫干山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很多人一直试图找回当年改革的热情和精神,复制当年解放思想的作用,继续当年的创新思维和理论贡献。
黄剑辉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万喆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10月1日华夏时报。
芦花荡饭店因1984年莫干山会议在这里召开而出名,坐落于莫干山景区中心地段,位置绝佳,可纵览翠绿苍茫的群山竹海。清新的阳光和空气中,其红色尖顶神采奕奕。1984年后,每次的“莫干山会议”都在这里召开,很多人一直试图找回当年改革的热情和精神,复制当年解放思想的作用,继续当年的创新思维和理论贡献。
在中央第五次金融工作会议举行之前,在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极为复杂的风云变幻背景下,9月24日至26日召开的新莫干山会议,虽然提出多项极为重要的金融改革发展的建议,并受到舆论关注,但社会早已普遍感觉到,“莫干山会议“的思想符号意义似乎已经淡化。然而真的淡化了吗?上山之前,记者钻研了历次莫干山会议的资料,准备了8个专访题。列入专访名单的是确认要出席会议的郑新立、曹文炼、贾康、黄剑辉、邵宇、刘陈杰、万喆等几位可能比较适合回答这些问题的重要人物。由于时间安排等原因,在芦花荡饭店会议现场,仅实现了对其中五位的专访。
这五位受访者是,曹文炼、贾康、黄剑辉、邵宇、万喆。
这八个问题是,1.追朔历史,回望现实,第一次莫干山会议所彰显的改革精神和所达成的改革共识在当前社会政经背景下具有怎样的价值?2.现在回想当年那些中青年学者投身改革大潮的激情、精神、共识,是一种什么心情?3.如何理解近年来中青年改革开放论坛即莫干山会议召开的节奏?如何评价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4.本次会议的金融主题是如何确定的?意义何在?预期是什么?5.从周其仁与华生、林毅夫与张维迎等学者间发生的学术分歧,人们似乎感到当年鼓吹改革并有杰出贡献的一批学者正在思想主张上分道扬镳,改革的现实与未来走向是否可能受到这些分歧的影响?6.第一次莫干山会议的参与者贾康先生等学者提出供给侧改革主张,被决策者采纳,但学界同样存在不少意见分歧,你怎样看?供给侧改革如何顺利推进?7.新生代改革力量正在形成吗?他们的贡献会是什么?8.当前和今后的改革最需要形成怎样的精神与共识?
以下是专访主要内容实录。
改革须有积极实际的推进
1.追朔历史,回望现实,第一次莫干山会议所彰显的改革精神和所达成的改革共识在当前社会政经背景下具有怎样的价值?
曹文炼:1984年莫干山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座丰碑。莫干山精神是理论联系实际。莫干山会议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研讨会,而是从实际出发,对当前的政策进行审视、批判、辩论、创新,这正是当年的莫干山会议精神,也是我们现在新莫干山会议的主要特点。现在延续当年莫干山精神,也要有新时代的特色,要融合今天的智慧,融汇和谐与包容的精神。
贾康:现在的莫干山会议已很难达到以前那样的效果。
在改革取向上,需要承前启后,但改革到了深水区,难度显然比浅水区大为增加。所以现在反复强调要攻坚克难。新阶段上强调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层领导人其实已说到极致:总书记说,改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总理说,改革是最大红利之所在;如果不改革似乎可以不犯错误,但要负历史责任;在改革深水区,要义无反顾,再深的水也要趟,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等等,这些话仍在人们耳边回响。但这几年,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改革确实是步履维艰,非常困难。整个社会心态确实跟当年不一样了。现在说到改革,大家更愿意以调侃的方式来说。
比如今天网上大家都在议论的关于沈建光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组建“发财部”(发改委与财政部按“大部制”思路职能合并)的建议,可能还因为有我和曹文炼的讨论参与吧,一些媒体借此做文章就比较吸引眼球。本来这是严肃讨论改革的事情,结果,听说有人在网上加以发挥,说可以加上人民银行,成立一个类似“人民发财部”这样的部门。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现在对于严肃讨论改革的事情,公众层面往往没有积极性,如果变成调侃,一些人反而有点儿参与热情。这似乎也透出某种无可奈何,可能现在社会心态如此吧,改革疲劳综合症候明显,很多人已经不相信能够真改革。
在当前新的历史阶段、新的社会氛围中,“继承和发扬莫干山会议精神”这个命题有现实意义。真正要解决中国现代化的问题,除了实质性推进改革,没有别的出路。新莫干山会议如果能增加一些积极推进的因素,这个会就没白开。
黄剑辉:贾康院长在会上谈到了莫干山会议精神的五个要点,我近年来三次参加莫干山会议的体会是,莫干山会议影响深远,历久弥新。柳红女士在《80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一文中曾写到:“那是怎样的时代呢?是充满激情畅想的时代,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一起创造历史的时代。”现在大家会聚在莫干山,也是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再次在创造历史。
2.现在回想当年那些中青年学者投身改革大潮的激情、精神、共识,是一种什么心情?
贾康:我不太愿意作为一个过来人发思古之幽情。有些人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不可复制,这可能偏于极端化或悲观了。某种意义上,历史确实很难复制,但1984年莫干山会议值得我们总结和发扬的东西,在现阶段未必完全没有对应性,未必没有可以发掘的空间。如果做些努力,无非还是要调动现在的中青年学者以及与中青年学者互动的方方面面的人的积极性,调动包括这次到会的中年学者和我这样的老一辈学者的积极性。上个世纪80年代所做的事情,我们并不主张在直观的形态上加以复制,当时人们的那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务实精神、团队精神、建设性等,现在都有现实意义,也可能对应到潜力发掘的空间。
新莫干山会议有时代精神
3.如何理解近年来的莫干山会议召开的节奏?如何评价其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贾康:1984年莫干山会议当时所产生的影响,确实有些偶然因素促成。之后按着这次会议的套路,虽然开了很多次中青年学者的讨论会,但却看不出有什么节奏,中青年学者会议的概念也逐渐淡化。最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在这方面体现出他们的特定追求,通过一年一度的中青年学者论坛,确立了“新莫干山会议”的概念。每次会议都有专题,也有新意,适应了现实的需要,寻求对于时代问题做出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回应。我充分肯定新莫干山会议的时代精神。但实话实说,其影响力肯定不能与1984年莫干山会议简单比较,毕竟很多具体因素不是现在想凑就能凑得上。但至少在这方面我们要力求有积极作用和有建设性。
比如本次会议所讨论的大部制改革问题:横跨三届政府,却只是走了些小碎步。类似的批评声音,有些领导听了可能会不高兴,但应该允许这样的问题讨论。
不能说这几年莫干山会议对于决策就毫无作用。它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包括我听说的发改委内部上送渠道,收集各方面的反映,还是能够潜移默化的参与一些重大决策。应该说这其中有互动。我们不应简单地说,一定要有领导的批示,或领导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就给予高度评价,否则就不给予高度评价。
万喆:我虽然第一次参加新莫干山会议,却觉得本次会议显得尤为有意义,对于未来经济思想或金融思想的开创,可能会有基石的作用。
人们常说,知识界的春天往往是国家的冬天,我们国家经济虽然没有遇到冬天,但全球经济却凛冬将至,全球市场通缩与滞胀风险并存,货币政策工具已使用过度,财政政策又无法使劲,而短期政策有可能会造成一些长期损害。
中国在这期间,相对头脑比较清醒的提出不要进行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并较早提出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先行的思想条件。这次新莫干山会议,来自金融行业的从业者,一些银行、投资公司的高管,一些投行和机构的业者,一些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学者,一些政府政策研究机构的学者等,大家通过争论,通过思想的碰撞和交流,在这里找到了可以互补的空间,并得以自由而又非常理性务实的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显得尤为有价值。
在全球经济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时点上,政策也面临左右两难的困境,但本次会议的讨论,或为未来究竟应该怎么做,闯出一条路,找到一些可以具体实施的政策细节。这些都是干货,而非空谈。所以,本次新莫干山会议,应该是一个新的起点。它聚集了很多精英力量,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和研究问题的平台。
4.本次会议的金融主题是如何确定的?意义何在?预期是什么?
曹文炼:之所以选择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作为主题,是为了呼应和配合即将召开的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凝聚广大中青年学者代表的智慧,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也为全球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这次会议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分量显著上升,六个分论坛中,有三个与国际金融改革创新密切相关或者以此为主题。其他三个分论坛的讨论也不乏国际经验的介绍和借鉴。
与前四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比,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什么?新一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主要应该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我在会前和会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主题应是承续第四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即金融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同时增加研讨确定中国推动和参与全球金融改革的方针。
2012年初的第四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持续性影响的背景下召开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是金融脱实,所以会议提出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要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服务。我想第五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还是应该聚焦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主题,围绕此研究怎么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深化金融创新,怎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已持续八年多时间,但阴影还没有散去,影响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黑天鹅事件仍不断发生。基于这个考虑,十三五时期,以及在本次金融工作会议中,我们建议关注研讨的焦点,还应该包括中国如何深入参与和推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发展。因此,需要围绕“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和“如何参与推动全球金融体系改革”等问题,对下一步金融改革发展研究重点和优先顺序提出我们的认识。
贾康:这个主题的确定,我没有参与。我听说曹文炼主任他们在这方面特别用心。本次会议所选择的金融主题,就像历次会议所选择的的财税改革主题、国企改革主题一样,是个很重要的研究讨论领域。每次会议总要聚焦一个主题,与现实问题显然要有一定对应性。目前金融改革联系到方方面面,比如对于房地产市场这一段时间的变化,很多分析意见都是从金融角度来解读,这类解读,无论其做出怎样的评价,无论如何见仁见智,现在深化为以一个会议的方式来讨论,很有必要。
邵宇:金融稳定现在看起来是当务之急,这几年金融改革与创新以及开放的步子走得比较快,相对而言风险控制可能被摆到比较靠后的位置,导致了很多风险事件的发生。比如,有过所谓钱荒,有过信用债违约的风险,有过股市的剧烈波动,有过人民币汇率剧烈波动的风险,有资本大规模外流的压力,因此,如何协调,如何控制风险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现在市场条件已跟过去不一样,整个监管控制体系究竟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监管控制风险的发生?在几个很重要的方面都需要有突破。
金融改革与金融开放的实践,倒逼更多的理论创新。原来我们以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金融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已十分清楚。结果实践中却发现,改革并不是给一张蓝图,或开几次会、发几份文件,就能推进下去。金融改革的蓝图及最优次序,在动态的变化中,有很多路径依赖,和很多技术性技巧。比如811汇改的时间点选择,是否应该在股灾发生以后?或者放在2014年年底会不会好一点?这些问题,有很多需要争论的地方,最后要形成的共识是,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但这很难。因为,这牵涉到各个部门,每个部门可能都会认为牵涉到自己就优先级别最高,但这却可能导致改革的进程发生紊乱。
大家期待莫干山会议能够给出某种解决方案,这其实是试图“藉他人之杯中酒,浇吾心中之垒块”。因为,理论上,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达成了改革的共识,所以,如何推进,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唤醒大家心中共识之外的执行力。这其中牵涉到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执行力与激励机制问题。参与改革的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意愿和利益,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够与他们的改革积极性相融?这就是改革动力学的问题。
此外,还牵涉到监督落实机制问题,即如何问责?有了蓝图,也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改革就可以量化,就能保证执行完成,就能真正实现目标。否则就会还是限于纸上谈兵和相互扯皮。
思想争论应沿积极意义展开
5.从周其仁与华生、林毅夫与张维迎等学者间发生的学术分歧,人们似乎感到当年鼓吹改革并有杰出贡献的一批学者正在思想主张上分道扬镳,改革的现实与未来走向是否可能受到这些分歧的影响?
曹文炼:关于学界对产业政策的争论,我觉得两派在理论上都有渊源,实践中也有依据。但我更主张从具体实践去分析总结中国产业政策成败的经验教训。空洞争论有为政府还是无为政府意义不大,更应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才是负责任的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企业都是市场内在的参与者,具有不同的责任和追求。一个较为完善的国家治理,政府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不要乱伸手。
贾康:不能把这种争论理解为在改革上分道扬镳,这些学者应该说都有改革的热情和追求。当年的莫干山会议也是这样,大家都是在认同改革主张的前提下,思路、见解和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核心观点不一样,这属于正常现象,属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概念下应有的学术争论状态。只是由于前些年的氛围里,大家不愿意正面争论。现在学术圈里非常有影响的重量级教授发生激烈争论,社会将其作为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看待。在我们看来,这种讨论应该成为学术界的常态,而不应被看成特殊的新闻事件。
但这种争论,应该沿着最积极的意义展开,并深化认识。
6.第一次莫干山会议的参与者贾康先生等学者提出供给侧改革主张,被决策者采纳,但学界同样存在不少意见分歧,你怎样看?供给侧改革如何顺利推进?
贾康:供给侧结构改革主张,我们认为是在学理支撑之下,决策层关于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与改革推进方面新思维的体现,现在已被权威媒体表述为战略方针。既然是战略方针,就不是一般的方针。但作为学者,我并不想从政治权威性角度强调其势在必行,而是应用一套学理来论述其势在必行。如果它势在必行,当然就要攻坚克难,因为它是改革,尤其是它在供给则要解决制度供给的问题,必然涉及非常棘手的结构优化问题,这个结构首先是制度结构、利益格局等如何能够动真格,冲破固化的藩篱,而达到改革的意愿。其难度之大非常明显,但可能别无选择。所以,我们现在要讨论的,是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过程中,能否使各方面清晰认识到,供给侧发力实际要处理的、结构特征非常明显的问题,显然有别于前些年已经有一定经验和心得的那种很简洁的需求管理套路。那样调控,以需求管理反周期,总量上实行扩张和收缩就可以达到目标。现在意识到,需求管理仍要进一步优化,但其局限性不可忽视。要冲破局限性,现在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进而就是理性供给管理1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的问题。
这样的需要攻坚克难的改革,从所谓三去一降一补切入,都有一个鲜明特征,即不可能用一个现成的套路去布置,而是需要各个地方政府辖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集团,形成针对自己情况的、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其前提是,需要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很清晰地分析到位,然后对症下药。这个对症下药,就是结构性的处理。
比如去产能,真问题不是如何去过剩产能,而是如何去落后产能,是要顺应发展,组织有效供给。
黄剑辉:加快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意义重大,时不我待。当前需要从三组供求关系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首先是要从政府端入手,持续推进改善制度供给,致力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第二是从供给主体入手,大力促进金融有效供给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匹配。第三是要从实体经济的外企、国企、民企等供应主体入手,着力推进实体经济的有效供给,与居民消费升级以后的需求进行匹配。应该看到金融改革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组供求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万喆: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市场从供应端到需求端整个链条中间如果发生扭曲,就是结构性扭曲,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是中间的结构性扭曲问题。如果这样来看问题,就可能更有利于将供给侧改革进行下去。
对于产业政策之争,有些是空对空基础上的争论,有些政策制定也是空对空基础上完成。大家讲的都只是一种概念。讨论产业政策的好坏与存废,如果存在理论谬误,就容易上升到意识形态。这对经济改革的推进,并无有利帮助。
讨论金融改革也是一样。我们要争论的有意义的问题是,金融如何才能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为什么不能服务好实体经济?难道我们能够单靠金融服务来解决一切实体经济的问题吗?金融是一种流动性的管理,它实际只能缓解服务对象的问题,而并不能为之治本。
青年学者应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7.新生代改革力量正在形成吗?他们的贡献会是什么?
贾康:新生代改革力量和研究队伍正在形成,这个判断是可以成立的。本次会议上很多发言者比如黄剑辉、刘陈杰、邵宇、万喆,等等,按照学者的独立人格,按照学术的自由争鸣精神,积极各抒己见。他们的意见建议,有很多闪光点,体现了他们的素质、眼界、水平、能力。按照自然规律,这些新生代学者今后一定还会有更多作为和杰出表现。但至于他们会有怎样的贡献,恐怕当下尚难预期。这一批人的贡献大小,衡量标准也不能简单比照1984年莫干山会议的那种标准,但不排除他们之中会涌现各种各样特点的栋梁之才。
黄剑辉:作为新生代经济学人,我们要继续弘扬上世纪80年代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以崇高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身于国家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中,为祖国更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
万喆:我作为一个经济学人,还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努力进取的过程中。每一代人都有时代的烙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世界瞩目,但中国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断代。我们的后面有很多天才在追赶,而我们的前面,我很敬佩1984年莫干山会议上那些前辈们的锐气、睿智以及他们的真知灼见。时代造就了他们,他们也影响了时代。今天也仍将是这样,时代造就个人,个人造就时代。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会更努力进行专业的探索。对于我们青年学者群体而言,应当说,获得了前辈的很多照顾。举办这个中青年学者论坛,就是希望能够传承前辈的精神和智慧。而技术突飞猛进的这个时代的烙印,也会在我们身上呈现,这些都是促使我们能够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关键因素。
8.当前和今后的改革最需要形成怎样的精神与共识?
贾康:这种精神与共识,可以称为莫干山会议精神,仍是在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伴随之下的创新精神,改革方面的强烈愿望,务实的建设性,同时匹配学术研讨中的百花齐放,平等争鸣,在研究群体方面的团队意识、奉献精神。这些都是在新的时代,仍然非常值得肯定的精神。
我给我们研究生院新入学的和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的赠语,往往就是八个字: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自己要有高远志向、理想和情怀,另一方面,也要特别讲究务实,每天踏踏实实做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来开新莫干山会议,也同样是这样,大家不能觉得来了以后一定就会有怎么样的贡献和重大影响,但大家是积极地踏踏实实在努力,发挥研究者应该发挥的正面作用。
后记
在传说中春秋末年吴王阖闾派干将、莫邪铸成举世无双雌雄双剑的剑池附近,剑池山庄旁,设有莫干山历史文化长廊。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长廊的8块展板上,竟有中国近当代史风云变幻的几个重要缩影:1840年莫干山被列入口岸开放地区,允许西方人士自由居住,1898年成立莫干山避暑会,实行所谓自治,建成的260多幢别墅不允许中国人参与使用;1928年国民政府成立莫干山管理局,收回莫干山主权;其后,陆续有民国时期各界要人蒋介石、汪精卫、俞鸿钧,以及青帮的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多次上山避暑。1949年以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刘伯承、董必武、陈毅等中共领导人曾来此“视察或修养”。最引人瞩目的是后一块展板,专题介绍“莫干山会议”,上面写道:1984年9月1日至10日,在莫干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青年经济学者学术讨论会,被称为“莫干山会议”。莫干山会议“标志着中国正式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从剑池山庄步行向东十分钟,就是多次召开莫干山会议的芦花荡饭店。行走在蜿蜒而整洁的山道上,忽然有个猜问:莫干山上,何时再度召开一次有重要历史影响的会议?(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