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1 作者: 敦志刚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全球治理观察员敦志刚在2025“看中国 听世界”论坛分议题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与增进开放包容发展研讨环节发表演讲时表示,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难以完全适应当前多极化世界的复杂需求。
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全球治理观察员敦志刚在2025“看中国 听世界”论坛分议题二: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与增进开放包容发展研讨环节发表演讲时表示,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难以完全适应当前多极化世界的复杂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勇于改革,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现将其演讲内容发布如下:(全文约30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各位智者相聚,共同探讨“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与增进开放包容发展”这一时代课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是走向对立隔阂,还是迈向合作共赢?答案就蕴藏在我们今天的议题之中。在此,我以《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共创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未来》为题,分享几点思考。
01
以全球治理新架构夯实文明互鉴之基
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难以完全适应当前多极化世界的复杂需求。其固有的代表性不足、发展导向缺失及规则滞后等问题,已成为深化文明互鉴的结构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勇于改革,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一是打破壁垒坚冰,倡导平等对话的治理新模式。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新型全球治理体系必须彻底摒弃“中心-边缘”的旧思维,拒绝任何形式的文明优越论。
我们主张,全球事务应由各国共同商量着办,治理规则应由大家共同制定和维护。这要求我们搭建更多像本次论坛一样的平等对话平台,确保每一种声音都被倾听,每一种文明的经验都被尊重,让全球治理倡议真正成为所有文明共同的舞台,而非少数文明的“独角戏”。
二是完善机制平台,筑牢多元互动的治理新支柱。理念需要机制承载,对话需要平台支撑。我们应积极支持和完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体系,同时鼓励各类区域合作机制、非政府组织、智库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发挥建设性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网络化的全球治理矩阵。例如,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我们应共同创建包容性的规则框架,确保技术发展惠及所有文明,而不是成为新的鸿沟。
三是聚焦共同发展,紧扣互利共赢的治理新目标。一个不能让所有文明共同受益的治理体系是难以持久的。新型全球治理必须将发展置于核心位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着力解决国际发展合作中的“碎片化”问题。
当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全球合作中共享发展红利,文明的交流互鉴才会拥有最广泛、最深厚的民意基础,才能行稳致远。
02
以文明互鉴新实践赋能全球发展之力
构建新型全球治理体系是“筑路”,而文明的交流互鉴则是路上的“车与货”,是激活全球发展新动能的源泉。因此我们应秉持“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传统文化基因,携手擘画开放包容发展的崭新蓝图。
一是深挖文化富矿,激发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引擎。通过深化人文交流、联合考古、艺术共演、学术互访,我们可以促进知识的跨界融合,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正如古丝绸之路不仅交流了商品,更交流了思想和技术,催生了跨越大陆的繁荣。今天的文明互鉴,必将为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注入最澎湃的创意活水。
二是增进民心相通,凝聚开放包容的发展新共识。政策的背后是民意,合作的根基在人心。全球化遭遇的逆流,很大程度上源于陌生、误解和隔阂产生的恐惧。而文明互鉴是最好的“解毒剂”和“黏合剂”。它通过教育、旅游、媒体、青年交流等“微循环”系统,润物无声地增进各国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认同。
三是应对共同挑战,淬炼团结协作的发展新智慧。面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恐怖主义等全球性挑战,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可以独善其身。单一文明的智慧和资源已不足以应对。人类必须团结起来,汇集全人类的智慧和力量。通过文明互鉴,我们不仅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更能形成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集体行动意志,这是我们面对不确定未来的最大确定性。
03
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重塑新型全球治理体系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更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必将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产生深远影响,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一是破解治理困境,提供全球治理新方案。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代表性不足、有效性不够、公平性缺失等突出问题。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直面这些挑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理念和解决方案:通过共商解决代表性不足问题,确保所有国家都能平等参与全球治理;通过共建解决有效性不够问题,凝聚各国力量共同推进全球治理;通过共享解决公平性缺失问题,确保全球治理成果惠及所有国家。这一治理观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智慧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