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不给中国企业共舞的空间,美国主导的秩序必然解体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不给中国企业共舞的空间,美国主导的秩序必然解体

发布时间:2022-09-05 作者: 丁刚 

近年来,华盛顿一些人坚持将中国定性为 "世界秩序的挑战者",一种“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取代或击败美国的力量”,并对中国企业采取了以"零和游戏"为基础的遏制政策。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原驻联合国记者,本文刊于9月2日“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


美中审计和监管协议的达成表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初衷并没有改变。


虽然双方的专业人士都以谨慎乐观的态度看待该协议的实施,但协议传递出的信息值得美国和西方国家政策制定者关注。


近年来,华盛顿一些人坚持将中国定性为 "世界秩序的挑战者",一种“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取代或击败美国的力量”,并对中国企业采取了以"零和游戏"为基础的遏制政策。


审计协议的实施过程中,肯定还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还要看华盛顿会不会搞出一些专门针对中国企业的“附加题”。


但是,中国愿意与美国达成协议,意味着中国与现有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的关系并没有变,即如何通过协调与合作来促进中国发展,同时提高这些体系的包容性和公平性。


中国是一种建设性力量,不是颠覆性力量,更不是另立门户的力量。


美国股市是世界上最成熟、最国际化的市场,是世界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美国股票约占全球股票市值的59.9%。


中国企业在全球化中崛起,成为新兴力量。


截至今年3月,261家中国公司在美国上市,总市值约为1.3万亿美元,这直接关系到美国和全球投资者的利益,也是美国股市开放的标尺。因此,协议的达成对中美都有好处。


由于美国股市是一个全球性的市场,那么它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全球性的。中国企业进入这个市场,是国际化的必然一步。


同样道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入了一系列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国制造”遵循国际标准,进入了包括美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公司遵守了这些体系和市场的规则,它们的进入也使这些体系更具包容性,使全球化下的经贸秩序更加公平、稳定。


最关键的是,总体上,中国企业是通过艰苦奋斗,以不断调整自身适应国际规范的方式走向世界的。


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和西方势力有意将中国与俄罗斯归为一方,借意识形态差异给中国定位,将中国推到所谓世界秩序的对立面,并加紧遏制和挤压中国企业。


俄罗斯和中国的全球化路径的主要区别之一是,俄罗斯没有完全融入现有的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尽管历史上曾经做过尝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总统罗斯福邀请苏联加入三个新成立的国际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联合国。


斯大林只选择了联合国,一是因为苏联可以成为创始国,二是因为苏联在安理会有否决权,可以借此主导联合国。


斯大林拒绝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因为这两个机构要建立一个包括苏联及其盟友在内的全球经济、贸易和金融体系。苏联更愿意构建由自己主导的类似体系。


苏联解体后,也曾一度有融入全球体系的倾向,但最终还是无法与这些体系接轨。


俄乌战争的原因之一就是俄罗斯不愿意融入欧洲,同时又感到新老欧洲势力范围的不断逼近,威胁了它的利益,会迫使它成为一个追随者。


中国与俄罗斯走向世界的路径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融入了全球体系,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贸组织,并成为推动这些体系改革和发展的积极力量。中国企业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是推动全球化继续向前的不可缺少的力量。


如果美西方所说的世界秩序及体系不能给中国足够的空间与它们共舞,不能容纳中国企业的成长和中国资本力量的崛起,那只能说明这个秩序或体系需要变革。


将和平崛起的中国作为美西方的对立面加以挤压和排斥,只会使所谓的秩序走向分裂和瓦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