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乾隆拒绝的更是改革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乾隆拒绝的更是改革

发布时间:2022-09-06 作者: 丁刚 

近日,一篇名为《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引发热议。想起了我在2006年写过的一篇文章《乾隆拒绝的更是改革》,现重发于下。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本文转自9月4日“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原文刊于《环球时报》2006年6月1日评论版。


国家的崛起和强盛不仅要靠开放,更要靠改革。


4ce86b94fa6273577cfec479b7397009.jpg


近日,一篇名为《中国历史研究院课题组: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问题新探》的文章在网上热传,引发热议。想起了我在2006年写过的一篇文章《乾隆拒绝的更是改革》,现重发于下。


读了《环球时报》(2006年)5月23日第13版的文章《1757年,中国彻底闭关锁国》,不禁产生了一个深深的疑问:200多年前乾隆皇帝的一纸封关令真的会有那么强大的力量吗?难道就是因为它,中国最终走上了落后进而挨打的道路吗?


也许是因为闭关锁国的悲剧太苦涩,它留下的阴影历经百年而不退,至今仍让中国人耿耿于怀。


这些年来,即便是中国已经开始走上复兴之路,我们似乎还是没有摆脱一种奇怪的惋惜心态,仿佛百年来中国所遭受的耻辱就在于乾隆的一纸封关令所带来的闭关锁国。


从历史资料看,在乾隆的这纸封关令之后,外商的对华贸易其实并没有停止。据中国学者庄国土的估计,从1700年到1823年,仅英国东印度公司就输出了近5400万两白银到中国,用于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外商的贸易之所以会如此兴盛,除了有所谓的“公行”交易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腐败的清朝官吏和狡猾的外国商人沆瀣一气,使封关令根本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例如,英国东印度公司曾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用10余万两银子贿赂了两广总督李侍尧,一度下令解散了负责承销外商货物的“公行”,而外商贿赂海关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以至于鸦片在中国的登陆也与清朝官员的腐败无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腐败已经成为那个时代的突出特征,乾隆60多岁时最宠信的就是臭名昭著的大贪官和珅。这样的王朝即便是开放,也必然会一败涂地。


这些例子表明,开放重要,改革同样重要。


国家的崛起和强盛不仅要靠开放,更要靠改革。乾隆发布封关令的时候,正是中国的发展面临重大战略挑战的时期。


美国著名学者费正清指出,“18世纪时的中国享受着史无前例的盛平和繁荣,人口空前增长,但是人口的增长最终却破坏了这种盛平和繁荣的局面……这种增长并未引起清代统治制度的相应发展。人口虽然增长了一倍,但民政、军事却日渐腐败,国内问题也日趋尖锐。”


可以说,这是一个需要改革的时期,但由于当时的中国受思想、政治、经济和制度的限制,根本不可能实现战略性的转变。20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置身于历史的场景之中,就会理解乾隆的选择有其必然的一面,他的封关令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乾隆选择了闭关政策,也就是选择了落后,选择了倒退。这就是乾隆的封关令为什么会行之无效的原因。它非但保证不了大清帝国的安全,反而会使英国人沿着“白银-棉花-鸦片”这样一条路,最终打进了中国。一个没有改革的古老王朝不仅不敢开放,即便开放,也未必能抵挡得住帝国主义者的坚船利炮。中国近代史的悲剧就是这样开始的,而乾隆拒绝的不只是开放,更是改革。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