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另一种回家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另一种回家

发布时间:2025-02-05 作者: 丁刚 

今天是大年三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结束了奔波的旅程,走进了家门。阖家欢聚构成了这个夜晚最温馨的画面。这是属于家的幸福,更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心灵的归属感。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2025年1月28日丁刚看世界公众号。

今天早上在网上看到一张加沙难民回家的照片, 感慨万千。

今天是大年三十,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结束了奔波的旅程,走进了家门。

阖家欢聚构成了这个夜晚最温馨的画面。这是属于家的幸福,更是一种深植于人类心灵的归属感。

然而,在遥远的中东加沙地带,另一场回家也在进行。

d79daae91b125e47c8613289ebc079d2.jpg

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难民,因战争流离失所数月之后,开始了回家之路。

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缓缓地移动着,回到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

那里曾是他们的家园,如今却被炮火摧毁,变成了一片废墟。

即便如此,他们仍坚定地踏上了归途,拥挤的人流透射出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念:回家。

这让我相信,家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深的归属,是我们在风雨中唯一的避风港。

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动荡不安,只要有家在,我们就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对于加沙的难民来说,家园的意义更加深刻。

在那片饱受战争蹂躏的土地上,家不仅仅是住所,更是他们的根,是他们的历史、文化和身份的象征。那里承载着他们的记忆和希望。

我曾问过一位家在加沙来中国经商的商人,“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安宁的地方呢?”

他对我说:“家是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地方,无论多么艰难,我们最终都是要回去的。”

在中国,人们带着礼物和思念,踏上归途,迎接他们的是温暖的拥抱和丰盛的年夜饭。

加沙难民的回家,却是一场充满艰辛与悲壮的跋涉。他们回到的不是温馨的家园,而是满目疮痍的废墟;迎接他们的不是亲人的笑脸,而是战争留下的深重伤痕。

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不能为所有人提供一个安宁与温暖的家?

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流离失所,饱受战火的摧残?

为什么和平与和谐对很多人来说,依然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从加沙人回家的人流中,我看到了希望,那是支撑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力量。

人类不会放弃对和平的追求。

希望,不只是对改变的期盼,更是一种抗衡痛苦与绝望的力量。它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正如加沙的难民在废墟中重建家园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的未来贡献力量。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地方,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这个世界,怎样改变这个世界的方式。

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归,让每一个家都充满温暖与安宁,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愿和平的钟声,响彻每一个角落。愿家的灯光,温暖每一个人的心灵。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