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07 作者: 丁刚
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于8月4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7岁。李博士拥有许多头衔,包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等等。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8月6日“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
华裔美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于8月4日在旧金山去世,享年97岁。
李博士拥有许多头衔,包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等等。然而,让全球华人永远不会忘记的是,他与杨振宁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让华人的名字首次出现在诺贝尔奖名单上。
1991年,我有机会在斯德哥尔摩采访李博士,请他谈了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看法。
重温那次采访笔记,我再次被他的洞察力所打动。
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接下来中国的科技还会高速发展吗?中国科技能否承受住华盛顿的战略压力,又如何在这种压力下取得突破?
穿越到三十多年前,李博士就回答了这几个问题。
1991年冬天,李博士应邀前往瑞典参加诺贝尔奖90周年庆典。在与中国驻瑞典大使唐龙彬会面期间,我与新华社记者吴平一起采访了他。
回顾那次采访,他的直率论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开门见山地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应走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他认为这条道路包括强有力的政府支持、明确的目标、集中使用有限的资源,以及大胆采用全球先进技术。
他认为这是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
他将此比作“小球带动大球”。他说,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能总在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而是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找到自己在世界的地位。这样就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重点突破。
根据李博士的观点,中国要想取得持续的科技进步,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培养优秀的精英人才,吸引这些人才来为中国科技发展尽力。
回顾过去四十年中国科技的发展,实际上是照着李博士所描述的道路走过来的。中国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也会继续沿着这一轨迹前进。
不同的是,美国和西方会不断加大对中国高科技的遏制。
美国对华战略的重点就是遏制中国在高端技术领域的发展。
华盛顿的担忧表明,中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选择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技发展道路。
在那次采访中,李博士多次强调,全球科学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中国科技发展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但是,他仍然看到了中国所具有的科技发展潜力。
李博士看到了这一潜力,也为释放这种潜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1972年以来,他多次回到中国讲学,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改革开放后,他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科学教育的进步,尤其是在高能物理领域,在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在那次采访的最后,李博士特别提到,一些中国年轻人有自卑情结,这需要改变。“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中国人很聪明。才华横溢的中国人遍布世界,国内的人才库也很丰富。面对国际竞争,中国人应增强自尊心和自立能力,稳步前进。我相信中国能取得胜利。”
李博士的话犹在耳边。
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关键仍在于如何发挥独特的优势,集中兵力,重点突破。“以小球带大球”。
即使是在AI领域,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必须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要有重心,有明确目标,要能够在某些特定的研发和应用领域取得突破。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