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0 作者: 丁刚
两周前,我在老挝首都万象参加了人大重阳与老挝有关机构举办的“一带一路”论坛。双方专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进一步惠及沿线草根民众。
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7月20日丁刚看世界公众号。
两周前,我在老挝首都万象参加了人大重阳与老挝有关机构举办的“一带一路”论坛。双方专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一带一路”倡议如何进一步惠及沿线草根民众。
这个问题与怎样鼓励和帮助更多的中国民企“走出去、闯世界”相关。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昨天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的文件。文件中的第十八条有这样的表述:
鼓励民营企业拓展海外业务,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有序参与境外项目,在走出去中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更好指导支持民营企业防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长臂管辖”等外部挑战。强化部门协同配合,针对民营经济人士海外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防范化解风险协作机制。
“一带一路”近年来发展迅速,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领域,比如铁路、公路、电站等项目的建设。现在,其重点理应转向利用基础设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帮助当地百姓抓住机遇、提高生产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道路通了,人员、货物、技术的交流加速。当地人接触到外面的世界,眼界更开阔,也有了更多提升自己生活水平的机会。
那么,什么样的机会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这必须考虑当地的经济条件和老百姓最擅长的技能,一定要从该地区特有的优势入手来寻找合作的机会。这些项目的规模可以很小,但必须精准,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劳动力水平,以及百姓最紧迫的需求,才有可能实现利益共享。
在讨论中,我提出促进中国农民、村庄和农企与老挝同行直接互动的建议。(参见第二篇文章)
老挝主要是一个农业国家,农业技术专业知识有限。但老挝有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高温,雨量充沛,平原盆地众多,发展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具有得天独厚优势。
铁路和公路连通后,这个国家的农民看到了了“依靠自己的力量腾飞”的希望。现在是我们向他们伸出援手的时候了。
在老挝万象附近,有一个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该站成立于10年前。截至目前,该试验站已培育出270多个农作物品种,其中67个适合在老挝种植推广。此外,还培训了当地1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许多农作物品种已出口,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在波乔省,一家位于当地特区的中国农业公司三年前采用了“公司+农户”的模式。向有一定养牛传统的村民免费配发36头种牛,并指导饲养。肉牛数量因此增加至135头。
近期,该公司已开始向养殖户回购肉牛并供应市场。结果,农民现在的收入大大高于以前的一年,使他们能够将部分收益投资于随后的肉牛养殖。
这也为当地农民提供了罂粟种植的替代方案,符合联合国对这一地区的禁毒要求。
这两个案例提醒我们,建设“一带一路”不能只关注大型制造业项目,而应该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结合项目实际,来确定如何让合作能惠及群众。
这些项目规模或许并不宏大,但关键是中老两国基层社区的互动。如果更多这样的项目扎根基层,将惠及普通民众,也将加强两国关系。
从中央文件的表述看,民企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这里讲的是当地法规,不是其他国家或什么外部机构的法规。
这几年,中国民企开始加速走出去,去国外寻找发展机会。怎样让这样的走出去与我们的一带一路保持“合拍”,并且能有效利用“一带一路”来在国外站住脚,国内一些机构和研究单位要帮它们想办法,提供咨询,不能因为小而放弃了对这部分人的支持。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正是成千上万的民企和个人走向世界,才把中国制造带到了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让所有的草根都分享到了现代生活的好处。
我们不能像在国内管理民企那样管理走出去的民企,只要它们是合乎当地法规的,就应当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有关机构应当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它们履行社会责任,帮助它们在合法的基础在当地扎根。
发展是硬道理,草根富起来也是硬道理。
我们一直在讲,中国的“一带一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全球扩张,如果我们沿着现在的方向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走下去,与沿线百姓携手走上一条合作共赢的道路,我们的和平发展的理念就一定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