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中美在另一条“隐蔽战线”上的博弈日趋激烈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中美在另一条“隐蔽战线”上的博弈日趋激烈

发布时间:2025-10-09 作者: 丁刚 

如今的世界已经离不开放在海底的那些细细长长的电缆。别看它们“藏”在深海里,却是全球互联网的“主动脉”。

编者按:海底电缆正成为各国尤其是中美博弈的新热点。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丁刚在“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发表文章表示,海底电缆的全球竞争越来越像一场没有硝烟的隐蔽战线上的较量。现将文章发布如下:(全文约2900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如今的世界已经离不开放在海底的那些细细长长的电缆。别看它们“藏”在深海里,却是全球互联网的“主动脉”。

人们每天发的微信、刷的视频、公司的资金流转、经贸信息等等,都在靠这些海底”高速公路“穿行”。

最新数据显示,全球99%的国际数据流量都不是靠卫星,而是靠海底电缆完成的。这些光缆加起来,已经绕地球将近40圈,总长度超过150万公里。

这条“隐蔽的战线”,如今正成为各国尤其是中美博弈的新热点。

美国、法国、日本和中国,这四个国家控制了世界上几乎所有高端海底电缆的设计、制造到铺设。根据业界统计,到2025年,这四国企业合起来占市场份额接近九成。其中,美国所占市场份额最大(大约35%),法国和日本也都各有超过一成五的“份额”,中国则以接近15%不断提升。

01

为什么海底电缆这么重要?

只要看看这些电缆出了问题,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大体就能理解。

比如2022年,东非的主要海底电缆断了,几乎整个地区的互联网陷入瘫痪,许多医院、公司和银行的服务受影响,经济损失达到数亿美元。

电缆也成了监听、网络攻击的对象——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棱镜门”事件就揭示了这种风险。

这场关于海底电缆的全球竞争,已从技术比拼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对抗”。

尤其是过去几年,美国把中国视为首要战略对手,双方在关键海底项目上的竞争尤其激烈。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 2024年报告,全球海底电缆市场规模约为250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到2030年有望达到450亿美元。这一增长动力主要来自5G网络、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领域对大数据传输的需求增加。

02

美国在这个市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和全球化船队。

其“龙头”企业SubCom不仅技术先进,还能组织大量专门的铺缆船世界各地作业。2023年,SubCom完工了一条连接美国和欧洲、长达6000多公里的大容量电缆(AMITIÉ项目)。美国还把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维护和管理电缆,能提前发现和防止故障。不过,高昂的人力和设备成本也让一些项目价格不菲。

日本市场主要由NEC主导。日本积累了大量与海水环境相关的工程经验,特别善于设计能抗地震、抗腐蚀的高可靠光缆。

法国的代表企业是ASN(阿尔卡特),它在欧洲和非洲尤其有实力,今年新建的一条高性能跨大西洋电缆也突破了单线400Gbps的速度。

03

中国企业作为“后来者”,近年来成长非常快。

2024年,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光缆企业的全球份额已达15%左右,在某些新兴市场占比更高。

中国的供应链升级速度远超想象。像亨通光电、中天科技等公司,不仅具备了自研光纤、自制铺缆船、自主施工的能力,还能快速响应大规模国际订单。中国拥有“启明号”这样的大型铺缆船队,显著提升了自主作业能力。

中国的优势是“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能自主供给所有关键工序和装备”。

据中国工信部发布的数据,国内光缆年生产能力已排名世界第一。从原材料、设备制造到铺设和运维,中国企业都构建起了自己的产业链,并把部分技术标准推向国际。2024年中国自研的800Gbps超高速光缆系统也已开始商用。

04

不过,中国企业想在全球市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老牌玩家正面较量,困难依然很大。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最先进的高端环节,比如把信号“撑到”一万公里以外需要的特殊“放大装置”(业内叫中继器),以及应对复杂深海环境的先进材料,中国目前还依赖部分进口。根据行业白皮书,中国在跨洋长距离大型主干光缆的完全自主化率刚到70%左右。

更大的难关其实是政治上的“壁垒”。

美国从2020年开始加强对中国设备的限制,禁止中国企业参与美国关键基础设施。2023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否决了中国企业参与太平洋海缆的合作申请。

欧盟的态度也相当谨慎,德国、荷兰等国表示将重点采购非中国生产的电缆,理由是防范“后门”风险。

现实结果就是中国企业虽然在新兴市场很活跃,在欧美市场却很难突破,仅有不到10%的项目能打进去。

此外,中国企业还常常遇到专利权、标准互认等国际壁垒。有些国际大项目硬性要求设备必须通过欧美的认证,哪怕中国厂商的性能已经不输国外——但只要标准没“对上号”,就做不了生意。

05

尽管如此,中国企业未来的优势很突出。

首先就是“性价比高”。

世界银行等机构多次测算,中国光缆和铺设项目的综合成本通常比欧美同行低20-40%,加上生产规模和工程速度,特别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亚太、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已经变成中国企业的“主阵地”。除了性价比,中国企业在融资、工程定制和本地化服务上也更为灵活。

目前美国在这一领域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向与欧洲日本联手伸展。2024年,美国、法国、日本三国启动“联合规范”计划,制定新标准并排除所谓的“高风险”供应商。

这也使得全球市场变得更为碎片化,区域分化明显。

过去三年,有超过50个项目因地缘或安全争议,被迫延期或更换主承建商,多发生在太平洋和印太关键航道。

海底电缆的全球竞争越来越像一场没有硝烟的隐蔽战线上的较量。

新兴市场将继续成为主战场,老牌厂商与中国企业的竞争将演变为“性价比”与“信任—安全”的双重较量。

从现在看,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进一步拓展市场的路径,可能会与很多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路径相似,也就是以性价比的优势对新兴市场进取,最终实现对发达市场的“分化瓦解”。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