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保住核心技术,反击印度、遏阻“去中国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保住核心技术,反击印度、遏阻“去中国化”

发布时间:2023-12-28 作者: 丁刚 

印度近来对中国手机企业的恶意打压不断升级,封禁APP、追缴税款、扣押资产、冻结银行账户,现在又以“洗钱”为由逮捕了vivo的高管。此案已显露出暗箱操作和泛安全化趋向,严重恶化了中企在印度经营、发展的环境。

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12月28日丁刚看世界


印度近来对中国手机企业的恶意打压不断升级,封禁APP、追缴税款、扣押资产、冻结银行账户,现在又以“洗钱”为由逮捕了vivo的高管。此案已显露出暗箱操作和泛安全化趋向,严重恶化了中企在印度经营、发展的环境。


为什么近年来高度重视手机业发展的印度会对中国手机企业下手?


究其原因,主要是印度的手机市场发展潜力很大,而且近年处于上升势头。而中国国内的手机产业竞争又十分激烈,市场基本饱和。印度就成了各方手机厂商争夺的新市场。


苹果提升在印产量的目标如果实现,到 2025 年将有 25% 的iPhone在生产。中国手机制造商小米、OPPO和vivo已经在印度实现了制造,配套厂家也在跟进。


印度开始利用其市场潜力,通过征收更高的关税迫使外企将配套产品的生产线迁往印度,但当生产线完全转移后,印度市场出现激烈竞争的态势,他们就开始更多地采取各种手段“索取”财富。印度市场固有的法律与管理的粗陋和不公平性正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地暴露而出,这让很多外企开始面临两难境地。


印度就没有软肋吗?


手机是莫迪政府最引以为豪的经济成就。据报道,2020年印度生产的手机占全球所有手机产量的11%,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3%。


印度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手机制造国,2014-2022年期间,印度本地生产的手机累计出货量超过20亿部。


但是,我们需要通过另外两个统计数据来观察印度在手机及其制造业的“显著进步”。


据报道,2021 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为 31%,而印度为 3%。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制造业从6%上升到31%。相反,印度在2018年达到3%,直到今天一直保持相同的份额。


还值得一提的是,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超过1000亿美元,而且还有增加的可能。


这些数字的对比表明,首先,莫迪的制造业发展主要集中在手机和电子行业,而其他制造业则没有出现任何明显的进步,甚至是在下降,其制造业的综合能力仍然很差。


其次,印度手机产业主要依靠的是组装,零部件生产严重依赖从中国等国进口。此外,印度的纺织品对美出口增速加快,但同时从中国进口的纺织设备和辅料等也在增加。这是导致印度贸易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苹果、三星等进入印度,在印度手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很多企业都要求配套生产企业也迁往印度。因此,中国的配套厂商也开始转移某些零部件的生产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苹果还是其他中企,随着这些转移的开始,在印工作的中国技术人员大幅增加,他们还参与了对印度工人的培训,也是在帮助印度提升其制造业最薄弱的环节——劳动力水平。


毫无疑问,我们在看到上述对印投资的变化时,必须考虑到美国正在试图通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组,将中国制造挤压出局,这也是导致全球主要手机制造商向印度转移的一个原因。


然而,这种转移在印度不会一帆风顺。


其配套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水平都是关键因素。印度缺乏一大批具有实践能力、有效率、有纪律、善于学习并掌握了工作技能的工人。


这两点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优势。


随着美国加快产业链和供应链结构的调整,中国制造业的优势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制造业积蓄了向高端迈进的能量,并具有不断创新适应配套、引导市场的中低端生产能力。同时,中国制造业在多年的发展中培养了大量高技能的工人。


例如,在苹果的200家核心供应商中,约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制造商,他们通过技术和定价来竞争以确保订单,掌握了国际领先产品的技术。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重大挑战,绝不能被美国操纵引导,否则就可能会导致业已建立的完整的中国产业链变得七零八碎。


我们需要更具体的政策来帮助制造商将核心技术留在国内,稳住技术工人的队伍。协调好那些可能会跟随龙头企业将配件生产线转移到海外的生产商。


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需对这些生产线做一些评估,以支持供应链中的核心配套技术和产品留下来。同时,一些要转移的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向中西部地区,或向其他国家,比如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分散转移。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像美国和欧洲那样通过更有力的产业补贴来支持重点企业。


留住这些企业、技术和人员,对于维护并巩固“中国制造”的生命线至关重要,这将使我们能够在印度非法对待中企时进行有力反击,扛住美国试图与中国“脱钩”的冲击。


遏阻产业链的“去中国化”是我们已经面临的严峻挑战。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