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30 作者: 丁刚
这本在美欧算得上是“高档”的杂志最新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题目是“中国新的工程师大军”,(China’s new army of engineers)。副标题是“随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它的队伍将会壮大”(Its ranks will swell as the country’s high-tech industries grow)。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6月28日丁刚看世界。
《经济学人》对中国的观察越来越细致了。
这本在美欧算得上是“高档”的杂志最新发表了一篇有关中国的文章,题目是“中国新的工程师大军”,(China’s new army of engineers)。副标题是“随着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它的队伍将会壮大”(Its ranks will swell as the country’s high-tech industries grow)。
文章称,今年又有1300多万中国青年走进高考考场,其中会有数百万未来的工程师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他们在经历了“锻造”之后,走向实验室、工厂和未来的世界工地,加入中国未来的工程师大军。
作者用“工程师大军”(army of engineers)和“膨胀”(swell)这种带紧张感的词汇描述中国制造的力量,隐约里有一种忧虑,似乎是在强调这可能给西方带来的压力。
这种担忧在西方其实常见,那些绅士们总喜欢用零和的思路来作出判断:中国多了,就是他们少了;中国的工厂旺了,欧美工厂就得受冷;中国的人才大军强大了,就是他们要失去地盘了。
现在,当作者把高考和工程师数量的爆发摆在一起,就好像中国的孩子将来都有可能成为全球制造业“抢饭碗”的力量。
显然,西方很多所谓的中国观察者其实并不了解这些孩子和他们家庭内心最根本的动力,因为还没有学会认同并接受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高考,是世界上最严酷的考试之一,但也寄托着这个国家大多数普通家庭最深情的希望。
这种执念到底来自哪里?不是谁给灌的鸡汤,是整个中国社会流传千年的信念——知识改变命运,努力自有回报。
一代又一代普通人用脚步丈量了农村到城市、草原到高楼的距离,靠的不是天降机遇,而是埋头苦读和一股不服输的韧性。
为了孩子跻身大学,父母愿意挑三份工、住工地板房、跑外卖,哪怕自己这一辈子清贫也认了。
这份希望聚集在考场,就是西方看到的那支“engineering army”。实际上,它是中国社会活力的根,是民族向上生长的大树,无论压力如何变化,它都在生根、开花、结果。
看不懂中国的高考,就看不懂中国的崛起。中国新一代工程师未必只会“制造”。他们中会有科学家、会有企业家、会用全新的方式与世界对话。
新一代的中国工程师根本就不是奔着抢西方饭碗去的,而是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他们懂得每一个人的努力奋斗是国家强大的基础。2025年,在上海芯片技术峰会上,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一句“我的算法只为五星红旗”,让多少新一代工程师为之振奋。
美国可以制裁中国的芯片产业,可以限制技术转让,可以构建各种围墙,却不可能阻挡得住从高考中走出的“中国工程师大军"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他们不会永远是西方的打工者。
这就是中国经济会如此坚韧的秘密。
当西方看到中国每年有几百万大学生走向社会,看到中国的工程师队伍在不断壮大,最关键的就是能不能用超越西方历史与传统,超越西方文明的优越感来认识中国的发展,从而能够在内心深处接纳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工程师需要也应该得到世界的接纳与尊重,他们的创造理所应当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