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0 作者: 丁刚
三十年前在布鲁塞尔,五十周年纪念公园成为我晚间散步的首要选择。那座雄伟的五十周年纪念拱门一开始总以其宏伟壮观吸引着我,但在我了解它的历史后,它作为比利时殖民权力的象征,又似乎在静静提醒着我们那段残酷剥削与掠夺他国的历史。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12月9日环球网。
三十年前在布鲁塞尔,五十周年纪念公园成为我晚间散步的首要选择。那座雄伟的五十周年纪念拱门一开始总以其宏伟壮观吸引着我,但在我了解它的历史后,它作为比利时殖民权力的象征,又似乎在静静提醒着我们那段残酷剥削与掠夺他国的历史。
这座五十周年纪念拱门承载着黑暗的遗产,它是在利奥波德二世统治下,用在“刚果自由邦”残酷剥削劳动力而积累的财富建造的。有比利时学者将之称为“断手纪念拱门”,这是对未能完成橡胶配额的刚果工人遭受肢体切割命运的阴暗提醒。
这个认识为我的夜间漫步增添了一层复杂的意味,促使我思考欧洲一些古老建筑的阴暗一面。不过,殖民者掠夺的仅仅只是财富与土地吗?最近比利时上诉法院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裁决,给了反思殖民主义以新的启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曾被殖民的国家都具有现实意义。
法院认定,比利时在殖民时期的刚果强行将5名混血儿童与其母亲分离的行为构成反人类罪。这些女性在1948年至1953年期间遭到“系统性地绑架”,被送往距离家园数百公里外的天主教机构,被剥夺身份,并被登记为“原罪之子”。法院决定向这5位年过七旬的女性每人赔偿5万欧元。
这类判决涉及的殖民者,他们造成的社会和心理影响远超其直接受害者。这些儿童不仅在身体上与母亲分离,还被迫内化形成一种将自己的存在视为问题的价值体系。他们被迫为自己的混血身份感到羞耻,这展示了殖民权力不仅通过物理控制,更是通过心理支配来运作。这种心理支配包括强加一种贬低被殖民地文化和被殖民者身份的价值体系,导致被殖民群体对自身文化产生深深的羞耻感、自卑感,以及对西方文明的认同感。
比利时的这个案例完美诠释了印度学者阿希斯·南迪所说的“思维殖民化”。正如南迪在《亲密的敌人》中阐述的,殖民主义不仅关乎领土占领,更是试图创造一种新的世界观,使被殖民者接受殖民者的标准和价值观。这种“思维殖民化”指的是殖民主义在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影响,这往往会破坏被殖民者自身的文化认同。
这次对殖民时期反人类罪的法律认定,代表着“去殖民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承认殖民不公不仅关乎经济掠夺、剥削或政治控制,还涉及深层的心理和文化暴力,这种影响会代代相传。因此,这项裁决为清理整个欧洲的殖民史建立了先例,并凸显即使欧洲殖民者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仍需要更全面地理解“去殖民化”带来的长远影响。
真正的“去殖民化”必须同时看到被殖民伤害的物质和心理层面。这一事件应该促使我们认识到,殖民如何影响当代社会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被殖民国家的制度构建,以及被殖民者对西方文明的认知。这提醒我们,愈合殖民创伤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补偿,比如在气候变化领域,而且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深刻认识文化创伤、恢复被窃取的身份认同、重建被破坏的心理与历史叙事。
认识思维殖民化是发展中国家文化重建的重要一步,特别是南南合作中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对殖民主义的深刻认识,并加深彼此理解、增进共同利益。这不只是为了向曾经的殖民列强“追账”,更是为了树立“全球南方”国家对重建全球秩序责任的自信。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