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2-08 作者: 丁刚
当预报软件以天体运动规律计算出精确日出时间时,却无法预判云层变化的随机性。这就像经济学家用传统模型预测全球经济时,往往忽视地缘政治的黑天鹅事件。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2月6日丁刚看世界公众号。
清晨七点,我站在南海之滨。
天气预报显示,今天是多云。在海南,这往往预示着复杂的天象。
日出时间巳到,但海天相接处仍是一片混沌。
也许,可以看到撕裂云层透射而出的阳光;也许,会是厚厚的云层在不断滚动;也许,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朦朦雨雾……
预报的日出时间过了大约15分钟,云层忽然像被揉皱的灰绸,开始将初生的阳光反复折叠。
这种看似"迟到"的自然现象,恰如当前全球局势的缩影——在多重力量的撕扯中,任何简单化的预测都会失效。
我们正经历着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复杂变局,各种要素交织形成的动态系统,远比表面呈现的更加精妙。
魔鬼隐藏在细节之中。
当预报软件以天体运动规律计算出精确日出时间时,却无法预判云层变化的随机性。这就像经济学家用传统模型预测全球经济时,往往忽视地缘政治的黑天鹅事件。
2023年全球粮食危机就是典型案例:气候学家关注厄尔尼诺现象,农业专家计算粮食产量,政客们盘算贸易壁垒,但谁都没能预见俄乌冲突会引发连锁反应。这些看似孤立的要素在特定节点产生共振,形成蝴蝶效应。
国际关系领域的数据更具迷惑性。
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2022年的报告显示,全球193个国家间存在超过18万项双边协议,这些协议构成了一张动态的关系网。某个国家调整关税政策,可能引发全球金融、能源、贸易市场的剧烈波动,这种非线性关联就像云层裂缝中透出的光线,其传播路径充满不确定性。
观察云层撕裂的过程会发现,阳光穿透需要临界点的积累。
国际秩序重构同样遵循这个规律。2020年新冠疫情成为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催化剂,但深层次动因早已存在:自动化技术发展降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比较优势公式,技术与制造业的竞争、地缘政治的剧烈变动改变着原有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中,没有绝对的主导力量。
G7国家经济总量占比从1980年的65%降至2023年的43%,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形成制衡。
这种状态类似物理学中的相变过程——当系统达到临界温度,原有结构瓦解,新秩序在混沌中逐渐成形。云层裂缝透光的忽明忽暗,正是新旧力量此消彼长的直观映照。
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说过:"预测很难,特别是关于未来。"
2023年ChatGPT引发的AI革命,直到今年年初突然爆发的DeepSeek现象,带来了生产力跃升和对就业的冲击,使地缘政治的冲突愈加激烈,前景更迷蒙。
这种矛盾性提醒我们:就像阳光既温暖万物又会加剧蒸发,每个解决方案都可能在新的气候背景下衍生出新问题。而有些量变因素可以在特定时点引发质变,就像积雨云在饱和湿度下会突然降水。
应对复杂系统需要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场景规划"方法论值得借鉴:不再追求精确预测,而是构建多种可能情景,提高系统韧性。这类似于渔民根据云层变化准备多种捕捞方案——当东北方出现鱼鳞状云系时,既可能迎来丰收,也需防范突发的海上风暴。
我在南海之滨观察到的这个缓慢的破晓过程,也深藏着一个启示:万物互联的世界里,真正影响我们未来的因素,往往藏在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细节之中,它们之间的作用会怎样变化是我们很难预测的。
在混沌系统中寻找秩序,需要的不是更强的控制力,而是更深的洞察力和定力。
这既是我们观察世界未来局势需要保持的态度,也是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在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同时,需要抱有的心态。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