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纽伦堡——“纳粹党集会之城”(下)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纽伦堡——“纳粹党集会之城”(下)

发布时间:2021-02-02 作者: 丁刚 

战后,纽伦堡成了清算纳粹罪行的“审判之城”。这场审判让全世界,也让德国人看清了纳粹十恶不赦的罪恶面目。但现在看来,那只是对这场浩劫反思的第一个层面。为什么那么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会自觉地成为纳粹的追随者,会那么积极地参与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呢?站在当年希特勒检阅纳粹党徒的台子上,想象一下那疯狂的场面,也许就不难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了。


本文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21年1月30日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




从1933年到1938年,每年9月,纳粹党都要在这里举行为期一周的大规模集会活动。这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希特勒的检阅。其他的活动还有火炬游行、音乐会、展览会和各种各样的讨论会。1937年的纳粹党代会期间,整个纽伦堡就有55项不同的活动。所有的活动都有一个主题,那就是赞颂第三帝国的伟大,表达对元首的敬意。


每次集会,至少要有50多万人参加,最多时会达到100万。德国铁路部门会派出专列,把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纳粹分子和支持者送到纽伦堡。组织者还要在附近的草坪上搭起数百个大帐篷,供这些人暂时居住。在那一周的时间里,纽伦堡到处都是身穿褐衫的冲锋队员和身穿黑色军服的党卫军队员。



集会在纳粹党的组织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纽伦堡集会的目的就是为做精神上的总动员。曾经亲眼目睹了1934年集会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中这样写道:


希特勒已经把德国人民身上长期压抑着的无可宣泄的动力发挥了出来。至于是为了什么目标,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和成百上千篇演讲中已经说得很明白,然而在第三帝国国内的许多人,尤其是国外的许多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没有注意到,或者没有理睬,或者只是觉得好笑。


在战后反纳粹的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参加过当年集会的人都对那段经历做过回忆。有位德国记者这样写道,1933年的那次集会期间,他在纽伦堡火车站碰巧遇到了希特勒经过。希特勒走后,周围的人们仍迟迟不肯离去,他们兴奋地围在一起议论着看见元首的“幸福时刻”。只有旁边的一位妇女默不出声。那位妇女后来对他说:“我来晚了一步,没有能见到元首……”她说着说着就流下了眼泪。


当时的法国大使也曾应邀参加过纽伦堡的活动。他后来回忆说,那7天,整个纽伦堡从早到晚都沉浸在沸腾的热潮中。那是用语言无法表述的一种狂热,每一个参加者都怀着一种崇高的宗教感情。到处都是举着标语和旗帜的狂喜的人群。


1933年,纳粹还将集会的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可希特勒看后很不满意。因为在片子中,他的光彩被冲锋队的参谋长罗姆夺去了。于是他又请来著名的女导演雷芬斯塔尔执导,重新拍摄。


雷芬斯塔尔是在听了希特勒的一次演讲后而深受感染,她觉得那感受就好似“一股清泉从心中流过”。她带着100多人的摄制组,30多架摄影机来到纽伦堡。为了让纳粹的集会化为激发德国人战争精神的力量,她运用了自己的全部智慧与才干,完成了这部名为《意志的胜利》的记录片。一位看过那部片子的比利时导演告诉我,即便是在希特勒的罪行早已得到清算的今天,那部片子依然具有一种强烈的蛊惑人心的魔力。不少新纳粹分子至今仍把这部片子作为必须接受的教育。



在1933年希特勒宣布纽伦堡为“集会之城”后,他就下令开始修建集会场所,划出了大约11平方公里的地方,并拨出了近8亿马克来建造一系列规模宏大的建筑。为了加快建筑进程,希特勒还批准成立了“纽伦堡党代会协会”,专门负责筹集资金。拟定修建的项目包括党代会大厦、齐伯林阅兵场、德意志体育场、市政体育馆等等。齐伯林阅兵场于1934年开建,1937年建成。它以德国航空界的先驱、实用飞艇的发明者齐伯林的名字命名。



成千上万关押在集中营里战俘成了希特勒千年工程的主要劳力(上图)。德军把纽伦堡附近的一片草坪改建为集中营,那里最多的时候关押过3万多各国战俘。繁重的体力劳动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战俘们饱受残酷折磨,有几千人死在了集中营里。


希特勒一直把建筑视为展示其统治力量的一个重要力量,他追求的是永恒与高大,希望人们看到这些建筑就会想起古罗马的壮丽与辉煌。1937年,他甚至计划要在柏林建立一个可以居住1000万人口的震撼世界的现代化城市,城中将有全世界最长的商业大街和高300米的人民大厦。希特勒对古罗马建筑的这种痴迷终生未变,直到苏联红军攻进柏林,希特勒仍然躲在地下室里,设想着他的雄心勃勃的建筑计划。


希特勒选定的设计师阿尔波特•施佩尔最能理解元首的意图。像为集会拍片子的导演雷芬斯塔尔一样,这位曾在慕尼黑和柏林学过建筑的工程师也是因为听了希特勒的一场演讲,便被“特殊的魔力”深深吸引,成了纳粹党的一名忠实成员。在希特勒原先最崇拜的建筑师特鲁斯特去世后,施佩尔掌管了第三帝国宏伟建筑的设计大权。他的设计风格不仅能够体现希特勒的永恒的理念,在主办这些项目时他也显露出了精湛的管理才能,这一点让希特勒尤为满意。


施佩尔设计的所有建筑都以宏伟、壮观为主调,以展现第三帝国的强大和永久。纳粹党代会的会议大厦完工后将高达68.5米(下图),其外形犹如古罗马的斗兽场,可以容纳5万人;计划中的宏伟大道宽60米、长2公里,全部用1米见方的花岗岩石板铺成;而号称世界最大的体育场― “德意志体育场”完工后可以容纳40万观众,仅看台就高达100米……



在《第三帝国百科全书》中,施佩尔的“头衔”首先是“政治家”。1942年,施佩尔成为希特勒的军备部长。他以自己卓越的组织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着武器的生产,延续着第三帝国的寿命。直到1945年3月,他才开始有所醒悟。在希特勒下令摧毁所有供电、供水等公共设施后,施佩尔采取了抵制执行的手法,使希特勒的这一命令流产。施佩尔最终才明白,他设计的这些建筑非但不能永恒,而且就像拿破仑时代的“晚期帝国风格”,预示着一个帝国的灭亡。


战后,施佩尔成了所有重要战犯中唯有的两个主动坦白认罪者之一,为此施佩尔被免去了死刑,判处监禁20年的徒刑。上世纪60年代,施佩尔出狱后完成了回忆录《在第三帝国里》,后来他又出版了在关押期间写的日记。他在日记中写下了忏悔之言:“假如可以重生,我发誓再也不会在一个屠杀人类的政权里担任这样的官职。”



希特勒曾经想让这些建筑经得起数千年风雨的考验,最终只有齐伯林阅兵场这一个项目算是基本完工。这些气势恢宏的建筑虽有古罗马的模样,但却没有古罗马的工巧与奢华,或者说是根本来不及精装细雕。有的项目为了赶工期,成了豆腐渣工程。党代会大厦刚刚建起了一个外壳,宏伟大道才铺了几万块花岗岩石板,而体育场只是打了个地基,纳粹就已经奄奄一息了。


齐伯林检阅场外景 丁刚摄


1945年4月20日,美军攻占纽伦堡。那一天正好是希特勒56岁的生日。四天后,美国陆军第7军的第3、第42和45步兵师在齐伯林阅兵场庆祝胜利。美国大兵模仿起纳粹的样子,他们在伸着右臂、迈着正步走过检阅台后,炸掉了检阅台正上方的那个巨大的纳粹标志。


到了上世纪60年代,齐伯林阅兵场看台后面的长廊岌岌可危,管理部门只好将其炸掉。再后来,四周用来安装探照灯的塔楼也塌掉了一半。如今,体育场的地基上已经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湖泊,湖边插着的牌子上写着禁止游泳的警告。因为当年的建筑材料和废弃物没有清理,沉淀在了湖底,湖水已被污染。


展览“迷惑与恐怖”的介绍


阅兵场原先用来接待元首的荣耀大厅里正在举办展览,展览的主题是“迷惑与恐怖”。从介绍看,这是由一个叫做“纳粹集会地文献中心”的组织主办的永久性展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人们展示纳粹当年是如何迷惑普通老百姓的,如何使他们甘心情愿地成为法西斯的恐怖分子。


展览中的一张照片吸引了我的视线,那是一位中学老师在给学生讲课,黑板上写的内容是“德意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据说,当年来纽伦堡参加集会游行的就有不少希特勒青年团的代表。让这些未成年的孩子来参加如此疯狂的集会,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来说,无疑会是一次彻底的洗涤。我想像着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组成的方阵从检阅台前通过时的情景,一阵恐惧感便从心底掠过。



如今,当地政府在这里建立了“纳粹党集会地文献中心”(上图)。在2001年11月4日的开幕式上,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再次提醒大家,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新建的中心不仅为学者专家提供研究资料,同时也担负着对中小学生的教育。除了我在齐伯林阅兵场看到的那个永久性展览外,中心还组织专家为学生讲述当年纳粹的组织和宣传方式。学校也可安排学生来这里上课,在参观了现场和观看了揭露纳粹大屠杀的电视片后,专家会组织他们展开讨论。在中心的小册子上写着这样的话:“组织讨论的目的是要帮助中小学生认清纳粹蛊惑人心的手段。”


战后,纽伦堡成了清算纳粹罪行的“审判之城”。这场审判让全世界,也让德国人看清了纳粹十恶不赦的罪恶面目。但现在看来,那只是对这场浩劫反思的第一个层面。为什么那么多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会自觉地成为纳粹的追随者,会那么积极地参与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呢?站在当年希特勒检阅纳粹党徒的台子上,想象一下那疯狂的场面,也许就不难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了。


年轻人在当年的检阅台上玩耍  丁刚摄


“迷惑与恐怖”,这个展览主题本身就是对第二层面反思的准确解释。它告诉所有善良的人们,纳粹不仅因为有恐怖的一面,也有着一种足以让你神魂颠倒的吸引力,而恐怖的力量恰恰是通过这种迷惑力而得到的。这也许正是德国人要在纽伦堡建立这样一个中心,以永久性的展览来向人们讲述这段历史的用心所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