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1 作者: 丁刚
那时美国制造业从1960年代的巅峰时期缓缓滑落,但工程技术人员仍然充沛。而大洋另一端的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艰难起步,技术队伍稀稀拉拉的,设备也极其陈旧,更缺乏现代制造业的基本知识。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4月10日丁刚看世界。
我们的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讲起。
那时美国制造业从1960年代的巅峰时期缓缓滑落,但工程技术人员仍然充沛。而大洋另一端的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艰难起步,技术队伍稀稀拉拉的,设备也极其陈旧,更缺乏现代制造业的基本知识。
40多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的境况却已经颠倒。
从70年代末到今天,美国工程和生产技术人才逐步流失,构成了一场结构性的长期危机。以至于特朗普、拜登总统忧心忡忡、
1980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近2000万人,占非农就业人口的22%。而今,这一数字仅剩下1200万左右,下降了40%。技术工人与高端工程师群体大量流失,转向了软件与金融行业,或随着岗位外迁脱离制造链条。这种趋势自1979年以来再未发生真正的逆转。
最重要的是,美国制造业的知识体系逐渐萎缩,复杂加工工序与集成供应链逐步被分割、外包,许多行业的核心技术能力被掏空。
例如,美国消费电子行业在短短数十年间全面外迁,没有本土制造涉足智能手机、电脑等重要产品生产线的全套技术,美国制造知识与技术的"生态链"已几乎断裂。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则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轨迹。首先是庞大的人才池持续积累。目前中国拥有约1亿制造业工人,其中技术工人与工程技术岗位人员已超过1000万人,这支高素质的工程师队伍支撑起庞大的制造业体系,每年又以超过100万的工科毕业生速度补充新鲜血液,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循环。
其次是制造知识的沉淀与扩张。2010年来,中国研发投入达2.68万亿元,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与美国不同,这些资金大量投入实体与实用制造与前沿技术领域。如今,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密度超过美国,高铁、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技术跃居全球领先。
从历史上看,这与过去列强争霸的局势天差地别。
以冷战为例,美苏争霸建立于军事和科技的尖端竞争,双方基础工业和人才结构并非强弱分明,尤其是在军事领域。
今天,美国制造陷入失血困局,而中国则依托全世界最勤奋的劳动力以及人才、技术与供应链的稳步积累,实现了质与量的飞跃。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朗普近些年一直把关税当作复兴美国制造业的利器:通过提高外国商品进入美国的成本,促使美企回流本土,或吸引外资投入,以重新繁荣那些锈迹斑驳的小镇与厂房。
这看似逻辑清晰的计划,却充满了矛盾与疑问——如果振兴制造业能够靠这种高筑围墙来实现,那么“锈带”按理说早就已经焕发生机。
事实上,制造业的长期知识和人才积累才是问题所在。单纯提高外国竞争对手的成本,并不能提升已大面积流失的人才和技术能力。
巨大的知识积累与产业生态不可能一夕之间被取代。制造业竞争力依赖于持续的工程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供应链重塑。这超出了短期贸易政策所能解决的范畴。
现在对美国来说,最关键的是能否在未来20、30甚至50年的时间里培养出一支能够像中国一样的制造业工程师队伍。
这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还需要整个金融、教育、科研和社会体系向制造业的全面调整转移。而首先要做的是让美国年轻人愿意加入制造业的队伍,每天在机器前沉稳地站住八个小时。
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并非挥舞关税大棒或者是阻挠别国的制造业发展能替代。
当然,我们从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中,看到了中国下一步的着力点应当在哪里。
持续保持中国制造业的知识积累和提升的速度,稳住工程师的队伍,同样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能做到的事情。
中美之间的竞争已在制造业水平和能力的层面上展开,“人”是决定性的因素。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