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美国对华战略与《排华法案》的病根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美国对华战略与《排华法案》的病根

发布时间:2024-01-11 作者: 丁刚 

美国已经废除《排华法案》80年,但给很多华裔和亚裔的感觉是,这部法规的种族歧视的病根依然在滋长着。

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2024年1月9日丁刚看世界公众号。


美国已经废除《排华法案》80年,但给很多华裔和亚裔的感觉是,这部法规的种族歧视的病根依然在滋长着。


image.png


不久前,《纽约时报》中文版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就是《美国排华法案会卷土重来吗?》。


作者艾明如(Mae Ngai)是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和亚裔美国人研究教授,她在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我的父母在事业上都很成功,尽管他们对歧视并不陌生。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我知道他们会担心美国的对华政策,担心美国会将我们当成靶子。”


虽然表面上,美国排华现象没有像19世纪时那么激烈,但排华、歧华仍是不可忽视的社会暗流。尤其是在华盛顿对华战略调整后,社会中隐藏着的歧视心理随时有可能演变成反亚裔、反华裔的仇视行动。


对这股暗流,拜登总统倒是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去年12月17日废除《排华法案》80 周年纪念日时承认:“我们认识到,尽管我们取得了进步,但仇恨从未消失。它只会隐藏。”但他没有也不会说明这种情况的原因。


《排华法案》的本质是白人至上主义,是一种种族利己主义。


这种对华人和其他有色人种的基本看法,构成了白人看世界、看不同族群的集体无意识的底色。


白人至上也是美国政策制定者的思想基石,包括那些对华盛顿对华政策有发言权的人,他们在内心深处信奉的,依然是以盎格鲁-撒克逊为代表的白人至上观。


对美国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明白,白人至上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长期遗产,也是战争机器的精神源泉,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有深刻影响。


美国国际政策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高级项目官员萨利赫-布克(Salih Booker)和公谊会国家立法委员会(Friends Committee on National Legislation)高级战略家戴安娜-奥尔鲍姆(Diana Ohlbaum)在 2021 年 9 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解释了美国当前通过军事手段追求绝对“国家安全”的政策。他们认为,正是这种追求使种族主义永久化,并造成了巨大灾难。


奥尔鲍姆说:“美国政策制定者普遍认同的美国例外论和国家优越感,是基于一种有毒的信念,即美国人的生命——特别是白人的生命——比其他生命更有价值。”


黑人的命是命,亚裔的命是命,白人的命也是命。这种不同种族有关“命”的对决就反映的是白人与其他种族之间的深刻裂痕。


美国对华战略中就可以看到白人至上主义这一因素在作怪。


一些美国议员对中国在高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忧心忡忡,要不惜一切代价加以遏制,是无法接受和认同中国崛起的心理表现。


他们看待中国崛起的心态,映射了更广泛层面的白人对华裔和亚裔始终存有的歧视。


从早先的“改造中国”到现在的“与中国竞争”,一脉相承。本质上,就是东方人、黄种人不可能也不能超越“最优越的人种”——白人,而且需要接受作为上帝使者的美国人的“指引”与“改造”。


拜登本人曾在其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中国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挑战……中国正在推进长期博弈,包括扩展其全球影响、推广其政治模式、投入研发主导未来的技术”。


问题就出在这里。


为什么中国这么做就是对美国的“特殊的挑战”呢?如果中国崛起是和平的,没有抢别国一分钱占别国一分地,有什么不对呢?这究竟威胁到了美国的什么利益?


可以说,拜登这么讲就反映了一种白人至上的心理。


拜登总统也多次从民主、价值观和“美国灵魂”的层面来宣称美国的伟大。在对华关系中,这些观念成为对涉华问题表态的基础。


历史地看,这种高高在上的“伟大”的优越感其实与种族主义、白人至上早就深深地纠缠在一起。


美国政府历来强调价值观外交。国会的政客们总是对别国的人权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而对其自身的种族歧视问题往往束手无策或睁只眼、闭只眼。他们深知动什么也不能动美国的根。


这就是为什么华裔及其他有色族群的美国人,还会继续成为白人种族主义骚扰、暴力和歧视的受害者,而美国也不可能公平合理地看待那些意识形态不同国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