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丁刚  /  

丁刚: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5-02-05 作者: 丁刚 

上海虹口高铁站,春运时节,人潮如海。有人戏称,这里有一亿人。照片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仿佛整个世界的脚步都在这里交汇,朝着一个方向奔去——家。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2025年1月27日丁刚看世界公众号。

上海虹口高铁站,春运时节,人潮如海。

有人戏称,这里有一亿人。照片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仿佛整个世界的脚步都在这里交汇,朝着一个方向奔去——家。

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字,却承载了中国人千年的情感与信仰。

春运的列车像一条条钢铁的河流,载着人们穿越山川与平原,奔向故土。那些站在车厢过道里的人,手里捧着方便面,眼里却闪着光。那光里有期待,有疲惫,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笃定。

千难万难,也要回家。千山万水,也要回家。

春运的站台上,拖着行李的父亲,背着大包小包的母亲,手牵孩子的年轻夫妻,甚至独自漂泊的异乡人,所有的身影都在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行。那是家的港湾,是心灵的归宿。

它是亘古不变的乡愁,是血脉深处的呼唤,是无论多远、多难,都要抵达的方向。

古时的驿站、舟楫,今天的高铁、飞机,交通方式变了,心中的方向却从未改变。

家在哪里,心就在哪里。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脚步从未停止迁徙,但无论走得多远,心中总有一个归处。

回家,是一种信仰。它是空间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归属。它像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我们。千百年来,这条线从未断裂。

回家,是一种仪式。它寄托着中国人对土地的尊敬,对前辈的感恩,对后代的责任。

回家,是一场梦。梦里有老屋的瓦檐,有父母的笑颜,有孩子们围坐在火炉旁的嬉闹声。梦里有年夜饭的香味,有鞭炮的炸响,有除夕夜守岁的温暖。梦醒时分,家就在眼前。

回家,是一首诗。它写在古老的乡村,写在城市的街头,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它有炽热的情感,有深沉的眷恋,也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回家,是万家灯火中那一盏最让你心暖的灯。那是炊烟袅袅的村庄,是母亲唤你名字的声音,是春节里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是温暖灯光中那些荡漾着喜悦的脸庞。

回家,是汉语中最能打动心弦的词。这个词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化为中国人骨血里的文化基因。当中国春节走向世界,成为全球共有的文化遗产,回家的理念会得到更多的认同,成为打开中国人心灵的“密码本”。

理解中国从春节开始,从中国人回家的观念开始。整个世界会在这个充满感染力的节日,与中国共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