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作者: 丁刚
本届航展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歼35的亮相。但当我们将目光超越这架新型战机,我们就会更清晰地看到它身后跃动的中国制造的庞大身影。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文转自11月20日丁刚看世界。
几天前,我去珠海看了第15届航展。
穿行在各种各样的新产品之中,我忽然有一种触摸到了中国制造深层脉络的感觉。
本届航展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歼35的亮相。但当我们将目光超越这架新型战机,我们就会更清晰地看到它身后跃动的中国制造的庞大身影。
今年航展的大背景,是美国近年来对华高技术出口实施严厉限制,并不断加码无理制裁中国企业。华盛顿的战略目的很清楚,就是要阻挠中国制造的升级与突破。而中国的航空航天和军工企业又是美国遏制和制裁的重点。
因此,展馆内外的展品,其实都是在讲述在这样背景下的创新故事。当各个层面的技术突破聚合在一起,它传递出了什么信息?
比如C919商用飞机,它带着改变“游戏准则”的自信亮相。这不只是一架飞机,它象征着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展现了中国在发动机技术、航空电子、复合材料到精密部件等各领域的制造实力。
无人机展馆更是技术的梦幻之地。从微型设备到大型平台,展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多功能性——从军用到商业物流。中国显然已具备了世界上最完整的无人机研发、生产系统。
曾几何时,国产发动机的生产还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中国制造的发动机已成为现实。航空航天工业从核心设计到零部件制造、控制系统和通信网络,几乎全部都有了自主研发的产品。
不要一讲向高端进取,就只盯住芯片。看到展会中的这些展品,就会明白,中国制造的全面发展没有被美国的芯片战略给带偏。
中国制造讲的就是全面——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
从精密轴承到特种材料、工业软件和智能制造,国产技术的崛起随处可见。这些基础能力代表了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广度和深度,也是中国制造业未来不断突破、上升的动力所在。
展会讲述的是一个全面转型升级的大故事。中国制造不再只是跟随——它在跟随中加速、扩张,构建起完备的产业体系,在某些领域,它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珠海航展至少展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四个显著特征:首先,拥有坚实的技术创新能力;其次,形成了完整的产业支持体系;第三,建立了独立可控的发展路径;第四,具备应对外部压力的韧性。这种全面进步使得外部限制很难影响中国制造的整体发展进程。美国主导的技术封锁反而成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的催化剂。
当美国关上一扇门时,中国打开了一百扇窗。
展会的数据显示:来自40多个国家的1,022家公司参展,飞机销售达到1,195架,合同总额达2,856亿元。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国际参展商与上一届相比增长了104%。
挑战依然存在,前路没有坦途。
在航空航天技术的一些领域,中国制造与尖端技术仍有较大差距。但我在这里看到的是一个制造业的“大盘”已经形成,这个“大盘”是坚实的,并在不断增强。因为有了这个“大盘”,就会有更多的创新、突破,就不可能被任何外部力量所遏制。
这大概就是珠海航展发出的最明确的信号。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