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8 作者: 丁刚
最近有两大产业新闻引发全球关注,一是台积电在美投资400亿美元,拟建生产高端芯片的工厂,美国总统拜登出席奠基仪式;二是美欧借碳排放问题拟对中国的钢与铝加征关税。
作者丁刚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本文转自12月7日“丁刚看世界”微信公众号。
最近有两大产业新闻引发全球关注,一是台积电在美投资400亿美元,拟建生产高端芯片的工厂,美国总统拜登出席奠基仪式;二是美欧借碳排放问题拟对中国的钢与铝加征关税。
显然,美欧对供应链的重构正在加速。
有人会问,供应链重构会对美欧和全球经济会带来强烈的副作用,有可能会引发长期通胀、汇率激烈动荡等问题。但这些副作用,恰恰也会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认识此次供应链重构。
从决策层面看,美欧对此次供应链的重组是有决心、有远见的。华盛顿铁了心要重构,并将其视为未来美国能否继续维持其全球主导力的“生死之战”,并且做好了承受副作用的准备,这包括一系列辅助政策,以及应对对华遏制带来的反噬效应。
当我们在争论美国是否能度过几十年未遇的通胀,会不会坠入经济衰退时,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重新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全速展开。
当下的中国,正从疫情中走出,开足马力恢复经济,但我们面临的全球化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中国制造不断壮大并进入全球产业链,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中最重要的链条。中国的崛起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升级是同步的。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建立起了一支强大的、具有奋斗精神的制造业队伍。
当然,本轮重构并非意味着反全球化会成为主流。但重构使得中国崛起所依赖的全球化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几乎可以说是全产业链的。既有高端的,芯片、电池、生物技术等,也有中高端的,纺织品、光伏、钢和铝等等。
这不只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冲击,也会对中国国内的产业和整个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有外媒预测这一进程将会延续到2030年,对主要工业国来说都不会是一帆风顺,也就是说,要经历十分痛苦的过程,同样也是各工业国之间十分激烈的竞争过程。这不只是对一国提升经济能力的考验,更是对经济下降时的承受力的考验。
目前各主要工业国重构供应链的路数大体相同,比如,提升龙头产业竞争力,对重点产业尽可能实现全供应链自给,提高对重点领域的投入和创新,以及近岸和友岸外包等等。
但是,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离不开愿意并且能够承负起制造业提升的劳动力队伍。
重构供应链的竞争首先是人的竞争,是劳动力水平的竞争。
我们周边的人口大国印度,为什么难以在制造业领域取代中国?因为缺乏基础设施,缺乏物流,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因为他们没有一支与中国具有同等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印度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很难培育出制造业发展所必需的精神与价值观。
美国欧洲重构供应链面对的主要挑战也在这里。他们能拾回多少原有的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决定着它们的重新工业化能走多远。
现在的关键是,在走出疫情之时,要全力以赴地恢复原有的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要想方设法巩固并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水平,尤其是要保住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
稳住制造业,是实现稳中求进的关键所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