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6 作者: 丁刚
与500年前由欧洲开始的发现世界的旅程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国走向世界和向世界开放,都不再是伴随着财富掠夺的单向流动和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一种兼容并蓄、共同受益的过程。
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2023年11月18日至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与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成功举办。来自黑山、罗马尼亚、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高校代表、在京驻华使节代表等共话全球发展。《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刚出席本次大会并在“分论坛三:全球发展与全球治理体系重构”环节研讨发言,现将发言内容发布如下:
与500年前由欧洲开始的发现世界的旅程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国走向世界和向世界开放,都不再是伴随着财富掠夺的单向流动和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一种兼容并蓄、共同受益的过程。
本文字数约4350字,阅读需要5分钟。
▲丁刚
今天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是我最近两次从宁夏到甘肃走访的经历。这两次走访的经历,使我对一带一路及其他与三大倡议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什么中国会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
我们中国人常说不忘初心,这个“一带一路”的初心里就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对“发展理念”的切身体会和实践,包含着通过艰苦奋斗磨砺出的治理、实干的经验。
我是沿着银川到河西走廊的公路一路走过去的,沿途去了固原、六盘山地区、武威、张掖、嘉峪关、敦煌。从地理看,是两条线。一是400毫米等降水线,这些地方大体上都在这条降水线上。
千百年来,这条降水线的两侧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也一直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是中国20多年来精准扶贫的重点地区。
在座的中国学者和朋友可能都看过电视剧《山海情》,那部电视剧就真实地反映了当地老百姓在政府的支持帮助下,艰苦奋斗的脱贫经历。这次我也去了闽宁镇。这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
在那里的史料馆里,我看到了一幅照片,可以体会到那些从几乎是荒漠的地区迁移到现在的闽宁镇的人们有多么穷。那种贫穷是想象不到的。真的是家徒四壁,一辆卡车就可以搬走十多家居民所有的家产,而且几乎全是破旧不堪。
1982年,西海固遇大旱,70%的农户吃不饱饭,国家长期以来将大量资金用于救济。20世纪80年代,开始启动扶贫开发计划,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开发式”扶贫,之后多次开展易地搬迁扶贫。
1996年,党中央作出东部比较发达的13个省市结对帮扶西部10个省区的战略部署,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去了当时的贫穷地区,被当地的极端贫困所震撼:“看了以后,我就下决心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福建和宁夏开展对口帮扶。” 20多年后,习近平再次来到宁夏,看望了迁移后脱贫的民众。他说,“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在10多年的时间里,这一地区的一百多万人实现了脱贫。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治理,这样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而中国的发展没有给世界增加负担,相反却成为全球经济的主要引擎。
固原这个地区,包括我去的河西走廊是多民族交集的地区,往西是新疆、往南是西藏、往北是内蒙古,再加上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个地区的联通与发展对“一带一路”的理念本身就是一个实际和实用的范本。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舆论的干扰,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被西方舆论带偏了。只要一说是中国的,一说到“一带一路”,就必然要和中国共产党挂钩,背后隐藏的就是一条意识形态的分界线,既不符合西方的标准,发展的路子也是不对的。这种简单粗暴的中国威胁论严重干扰了对“一带一路”的理解。
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能够成功实现这样宏大的脱贫目标,其中必然包含着道路选择的正确,同样也表明一些具体的治理方式是有效的,从根本上是符合老百姓利益的。
所以,最重要的是,“一带一路”的倡议是为了让老百姓获益,是怎样才能让老百姓走向富裕,跟上全球发展的步伐,是怎样才能让沿线国家更多地通过合作来共享发展的红利和机遇。
这是“一带一路”的重点,也是三大倡议中第一个倡议发展倡议的重点,即要坚持发展优先,这包括了平衡发展、共同发展和绿色发展等政策重点。
“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比如债务问题,但只要我们坚持初心,坚持发展优先,就可以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治理的经验可以提供一些借鉴,当然这还要适合本国的实际,但从大的方面来讲,比如全国一盘棋,增强富有与贫穷地区的直接联系,通过互联互通来在当地形成优势产业等等。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与嘉峪关相关,也就是另一条线,河西走廊。这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大通道。
站在嘉峪关的城头,极目远眺,荒漠、雪山,一架架高压输电线向远方延伸,一辆辆大货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
当我和朋友登上城楼的时候,在北京,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正在举行。
嘉峪关和一带一路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联系。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必经的关口,其所处的河西走廊既是中原连接新疆以及中亚的交通要道,又处于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的接合部,因此常被称之为东亚陆上的“马六甲海峡”。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关隘,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关隘。
然而,弘治七年(1494年)却发生了“闭嘉峪关,绝西域贡”的事件。明朝政府以封闭来抵御外部势力对中原的侵袭。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还采取了海禁政策。这被后人称为“闭关锁国”。
1984年,邓小平先生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指出,“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32〕,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从那时起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重要起因。
由此,嘉峪关就开始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贸易改变世界
如今的嘉峪关已成为中国大连通的重要枢纽。其所在的河西走廊也因此而成为具有环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国通往中亚、俄罗斯、中东、欧洲的陆路交通的大动脉。
河西走廊大通道还是内地连接新疆的首要通道,与新疆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连接新疆的高速公路、铁路、高铁,石油管道、西气东输等,通过这里把整个中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为中国经济输送着蓬勃的活力。
河西走廊全方位的设施联通形成了立体的大通道,近年来不断增加“空中通道”,还密集开通了国际货运班列。
洋葱、苹果、马铃薯等农产品经过这里搭乘通往南亚的班列“出海”,装载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专列也经由这里驶往新疆霍尔果斯口岸,最终将抵达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随后在当地分拨至中亚其他国家和地区。
更多的来自中亚、南亚国家的货物也经由这里输往各地。今年5月底,一辆载有冷链集装箱的卡车从巴基斯坦通过跨境陆路通过这里送往北京、上海等地。中巴经济走廊首次实现了海产品集装箱陆路运输。
在嘉峪关,我们更充分地理解了向西延伸的一带一路为什么能够向中亚、南亚以及更远的中东、欧洲提供强大的合作发展动力。嘉峪关及河西走廊的活跃得益于改革开放,也会把改革开放所创立的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实践经验由这里推向世界。
再往西行,我又去了敦煌,那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宝珠,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明的交汇之处……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
1907年6月13日,一位名叫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的英国考古学家和探险家(1862年—1943年)携带着20多箱欺骗得来的写本、绘画等各种文物,离开了位于中国甘肃的敦煌莫高窟。
在最近的敦煌之行中,我在榆林窟的第17窟的壁墙上看到了三行刻写的文字,尽管已经过去100多年,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英国总理教育大臣斯坦因游历到此”的字迹。
解说员告诉我们,斯坦因通过好友联系到了英国驻华公使,为他编造了一个“英国总理教育大臣”(此前斯坦因曾在英属印度的教育部工作)的头衔,目的就是让斯坦因获得进入中国内地的高官身份,以便于行骗。
当这些文物被运到英国并展现于欧洲人眼前时,欧洲被震撼了。中国又一次通过这些被骗走,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掠夺的文物而“被发现”。这一被发现的过程是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掠夺同步的。
随着敦煌“被发现”的历史不断地被中国人了解,这些感受也逐渐地成为中国人认识与西方关系的一部分,也让中国人通过外部世界对这些文物的研究,看到了世界或者西方眼中的中国。
当我行走在今天的河西走廊,无论是置身于那些饱经沧桑的历史遗址之中,还是站在各家博物馆收藏的珍品前面,在越加感觉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也感到了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发现和认识与真实中国之间所存在的巨大鸿沟,这不仅是历史的,更是文化的、传统的。
近年来,中国在这一地区的考古发现、研究,尤其是博物馆建设有了更深入广泛的发展。当这些研究与现代中国的发展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对自身历史及文化的认识。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脉中,敦煌文化同时蕴涵着古代印度文明、希腊文明、波斯文明和中亚地区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因此,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是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晶。这也是中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基本考虑的一部分。
与500年前由欧洲开始的发现世界的旅程的根本不同在于,中国走向世界和向世界开放,都不再是伴随着财富掠夺的单向流动和文化的单向输出,而是一种兼容并蓄、共同受益的过程。
显然,这些信息尚未能够有效地传递给世界,以至于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旧的教科书上,甚至是在用那个“敦煌被发现”时代的陈旧眼光来认识中国。
2010年,在巴西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4届会议,将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管理、旅游开放经验作为典型案例,向世界各国进行传播,供大家参考借鉴。会议指出:“莫高窟以非凡的远见,展示了有效的遗产地旅游管理方法,以保护遗产地的价值,树立了一个极具意义的典范形象。”
敦煌的典范不仅仅限于文物保护,它更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开放、包容,不断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养分,与世界共享发展的成果。
为什么世界上的四大文明能够在中国的敦煌荟萃交融?它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精神与包容的胸怀?搞清楚了这些问题,就能够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崛起,以及中国式现代化,中国推进的一带一路对于世界的意义。
最后,三大倡议中的全球文明倡议倡导的就是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回应国际社会对实现文明美美与共的真诚愿望。
(本文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作者审阅。)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