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17 作者: 陈甬军 贾晋京
世界制冷行业巨头丹佛斯集团在中国投用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宝马集团增资200亿元用于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意法半导体封测创新中心入驻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批批外资制造业项目在华落地,彰显对华投资信心。
受访者陈甬军系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贾晋京系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本文转自5月15日中国报道。
世界制冷行业巨头丹佛斯集团在中国投用全球制冷研发测试中心、宝马集团增资200亿元用于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的大规模升级和技术创新、意法半导体封测创新中心入驻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一批批外资制造业项目在华落地,彰显对华投资信心。
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其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2023年,中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工业制成品出口规模占全球制成品市场份额超20%,“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破万亿元大关。无论在传统领域,还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国制造的含金量被全球认可,规模化、集群化、网络化、数字化优势更加突出。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研发与创新活力、丰富的人才储备等优势是全球制造业企业来华投资兴业的引力所在。今年一季度,中国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达到810.6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引资达到377.6亿元,占全国引资比重较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3和2.2个百分点。
今年3月,中国出台官方文件,表示将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对全球制造业企业来说,进入中国市场,无疑就是与机遇同行。
“大而全”持续提供稳定供给
△4月16日,义乌国际商贸城内,来自美国的外商正与商户洽谈采购电动高卢雄鸡,高卢雄鸡是法国的象征。随着2024年巴黎奥运会进入倒计时,义乌相关商品产销两旺。
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此后14年里,这一数值持续稳定在世界第一的位置。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陈甬军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大而全”是中国制造业传统的也是独有的优势,这与中国的发展特点息息相关。他表示,中国经济的腾飞始于改革开放,尤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成功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为全球供货,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如果从进行制造本身看,最重要的是所要生产的产品能不能造得出来、怎样造得出来。”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看来,如今大部分产品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越来越复杂,所需的零部件越来越多,这意味着必须要在一个能够提供绝大多数零部件的环境当中去高效、低成本地组织生产,中国制造业规模体量大、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因此凸显出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曾在撰文谈及此时阐释说,中国制造业配套能力强,多数材料、组件都能在本土找到供应商,对创新原型产品快速试制并量产形成强大支撑。大中小企业分工配合,加上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形成了一批产品生产集中、配套设施专业、产业链条成熟的产业集群和高效协作的制造业网络,不仅能满足大规模标准化生产需要,而且能快速响应个性化定制需求。
得益于“大而全”优势,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和全球最大的外贸出口国,与越来越多国家建立起长期、频繁的贸易关系,“中国制造”持续惠及世界。
以今年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出口为例,出口额2.68万亿元实现增长7%,电子信息、仪器仪表、高端装备等高技术类中间品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汽车、家电、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分别增长30.9%、19.4%、6%,出口光伏产品超300亿元,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机组超12万台,为相关国家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支撑,有效对接共建国家消费需求,并支持它们的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陈甬军坦言,全球贸易格局当前正深度调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遭遇着地缘政治的冲击,但脱离中国制造并不符合实际。外媒此前援引一家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智库研究报告说,尽管美欧意在减少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但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就业岗位中所占的份额在未来数十年内仍将继续增加。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制造业工作岗位可能会继续减少,到2050年,其制造业就业群体占高收入劳动力的比例将从11.4%降至8.3%。
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
△5月7日,由四川德阳航发港铁物流有限公司承运的780吨巴西纸浆,采用“江海铁”多式联运方式,跨越16659公里由巴西运抵德阳,实现了超长距离“门到门”的一站式物流交付。
4月14日至16日,时隔不到一年半再度访华的德国总理朔尔茨,携政府官员及西门子、宝马、奔驰等重量级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德国“商业天团”到访重庆、上海和北京。朔尔茨此次在中国停留3天,是他担任总理以来外访天数最多的一次。
业界分析认为,德国作为欧洲产业链的中心,与中国同是制造业大国,双方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市场高度依存。朔尔茨希望通过这次实地访问,表明德国希望与中国加深了解和推动合作的意愿,以及德国不愿意与中国“脱钩”的立场。
“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可能断绝跟中国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联系。”陈甬军向记者表示,尽管贸易保护主义有上升势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在加速重构的逻辑下演变,但中国的优势地位不会被轻易撼动,中国仍是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力量,朔尔茨此次访华就是一个例证。
“看待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主要看在中间产品上占据怎样的份额,而非最终产品。因为绝大多数外贸产品都是中间产品,占到了全球货物贸易总量的75%,这也就意味着多数产品处在为了生产别的产品所形成的中间环节。”进一步分析全球产业链为何无法回避中囯时,贾晋京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全球海关编码的5052种产品分类目录里,中国产量占据全球第一的分类项目超过40%,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不可能绕开中国。
在供应链优势方面,目前,中国基本建成了各类运输方式快速发展、协同配合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形成了以国家级物流枢纽为核心,以区域性物流基地、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社区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配送网络,实现了高效运行。2022年中国快递包裹平均成本约为1.5美元,大幅低于有关发达国家。物流成本和效率优势明显,与大规模制造相结合形成供应链网络,极大增强了中国制造业的市场响应能力。
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年年会“中国持续发展的机遇与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表示,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是在深入参与全球产业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将不断扩大高水平开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深化与世界各国企业部署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受访专家均提及,近些年,中国着重提升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并加紧培育关键领域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最关键的不是微观层面的企业应该做什么,而是整体的基础设施和产业环境要跟上。”在贾晋京看来,核心在于提升整体的数字基建水平,中国有大数据优势,目前也已适度超前建设5G、算力等信息设施,政府和企业在提前布局未来产业上同样表现出积极性。
全球知名国际贸易在线平台环球资源近期在其网站发表长文表示,中国近年来在研发方面进行大量投资,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并向高价值制造业扩张,持续推进创新和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包括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这大大提高了中国企业的生产力和质量控制。“中国制造业仍是中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大而强”
△这是5月9日拍摄的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右)(无人机照片)。当日,由国家能源集团朔黄铁路公司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国内首台新型智能重载电力机车在湖南株洲正式下线。
4月15日,主题为“先进制造”的第135届广交会一期开幕,会上涌现出一批新质生产力赋能的智能化、创新化工业制造产品。同样于4月中旬启幕的第四届消博会上,一系列新质生产力典型业态相关的产品和方案集中亮相,激发新型消费需求。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莫过于“新质生产力”。借助于数字技术的深层应用,通过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将推动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打造竞争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赋能后,几乎可以在所有制造业领域引发变革,包括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贾晋京以中国外贸“新三样”中的“拳头产品”新能源汽车为例接着阐释说,电网决定了电动汽车的能力上限,而相对于车的用电量,电网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且从物理上讲,电动力学原理意味着可控性要更高,会使电动汽车相较于传统燃油车变得更加节能和绿色,还能够实现传统燃油车很难突破的功能,比如自动驾驶,或者加入许多原本不属于汽车的功能,比如让汽车变成一个移动的“家”。
梳理发现,“新质生产力”自2023年首次提出以来,热度不断。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不断加码的政策文件,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引。今年1月,工信部等7部门发布《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传统制造业发展方面,工信部等8部门在去年12月联合发布《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从“加快数字技术赋能,全面推动智能制造”“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举措,提出到2027年,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有效支撑制造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增强。
记者根据公开报道梳理发现,各地也依托各自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目前,已有河南印发加快制造业“六新”突破实施方案、江西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广东印发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动工作方案等。
市场是用脚投票的。中国贸促会日前发布的一项调研显示,一季度七成以上受访外企看好未来5年中国市场发展前景,环比提高约3.8个百分点;过半数受访外企预期未来5年在华投资利润率会提高,预期今年在华有增资计划的受访外企占比环比提高2.1个百分点。
“随着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向充满活力的新经济转型,我们看到了可再生能源、电池生产和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巨大潜力。”渣打集团行政总裁温拓思表示,他们看好中国经济长期前景,也会在未来更长的时间里,与中国共同发展。
对于中国经济的向“新”力,外媒也给予了高度评价。法新社认为,中国具有吸引外资的显著优势,从产业结构来看,随着电子技术、新能源、半导体、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这些前沿领域正在催生新质生产力,能够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新增长点;从产业基础和内需潜力来看,强大的产业支撑和整合能力以及高素质的人员队伍将为外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