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蔡彤娟:大变局下,如何在不确定中寻定力?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蔡彤娟  /  

蔡彤娟:大变局下,如何在不确定中寻定力?

发布时间:2025-10-27 作者: 蔡彤娟 甘文静 

2025年的世界,比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刻都更需要一根定海神针。俄乌冲突进入第四个冬天,加沙的炮火硝烟未散;全球供应链重组加速,人工智能与气候变化交织带来系统不确定性;资本流动、能源格局、科技竞争的每一次震荡都牵动人类命运。

编者按: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领导力学院承办的“明德战略对话(2025)”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蔡彤娟,实习生甘文静在《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明德战略对话既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理念的窗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现将文章发布如下:

d39d72c4a6501612c3cbffe1c009690a.png

2025年的世界,比冷战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刻都更需要一根定海神针。俄乌冲突进入第四个冬天,加沙的炮火硝烟未散;全球供应链重组加速,人工智能与气候变化交织带来系统不确定性;资本流动、能源格局、科技竞争的每一次震荡都牵动人类命运。在旧秩序摇摆、新规则未立之际,世界渴望一种稳定的力量:既能提供理性的方向,又能凝聚价值共识,为动荡时代注入确定与信心。

01

大变局中的中国定力

在世界范围内的系统级震荡里,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劲韧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年7月《世界经济展望》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为4.8%,对全球经济增量贡献连续第三年保持在30%以上;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出口规模持续领跑全球。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再只是“量”的提供者,而是“序”的塑造者,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战略对话便在世界失序、中国有序的反差中应运而生。2024年创办当年,主办方即邀请10位欧美战略界学者走进义乌、温州、上海自贸区,通过实地调研理解中国为什么“能”。今年10月13至17日,“明德战略对话(2025)”系列活动紧扣“中国式现代化,全球化新动能”主题,来自欧洲、美国、俄罗斯的近20位重量级战略学术界代表依次赴上海、浙江、北京等地,探寻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实践印迹,并与中国政商学研等各界人士深入对话。

代表团成员包括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格泽高滋·科勒德克,俄罗斯自由经济协会主席谢尔盖·博德鲁诺夫,美国空军中国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长马伟宁,美国共产党(ACP)执行主席、政治分析师哈兹·阿尔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顾问弗朗西斯卡·布里亚在内的前政要、知名学者、资深媒体人及意见领袖。议题覆盖全球治理、大国战略、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文明交流等。

02

明德理念的当代回响:

思想自信的精神源泉

“明德”一词,源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本质是彰显内在光明德性,并将这种德性推及天下,实现修己安人到天下大同的跃升。以“明德”命名战略对话平台,是中国思想立国、文化立信的自觉选择。在全球化陷入文明冲突迷思的今天,中国没有套用西方理论解释自身,而是回到文明源头寻找话语根基。

“明德”所蕴含的德治智慧、天下情怀,恰好回应了全球治理的失序困境:不靠强权压制,而靠价值共鸣;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而求文明互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曾在2024年对话欢迎辞中表示,“明德”是我们向世界展示真实中国的精神名片,它告诉世界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自身文明的创造性传承。从儒家明德到新时代文明自信,中国完成了一场思想体系的现代转译:“明德”不再是传统社会的等级伦理,而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的人民本位之德——体现在脱贫攻坚一个都不能少的为民初心,体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担当,更体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承诺里。

03

战略对话的现实意义:

连接思想、政策与国际理解

在全球格局深度调整、国际体系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思想沟通的价值愈发凸显。明德战略对话不仅是一个学术研讨平台,更是中国向世界展示治理经验、制度逻辑与文明精神的现实场域,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深度与制度自信。

一方面,这一对话以思想为源,重塑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叙事方式。长期以来,国际对话往往以西方范式为中心,非西方国家多处于被动应答的位置。而明德战略对话主动以“中国方案”作为议程设计的出发点——从宏观治理到数字经济,从绿色金融到文明互鉴,均以中国的制度实践为样本进行讨论。这种对话方式,展示了中国在大国竞争之外,以文明理性参与国际合作的新姿态:不以意识形态划界,而以共同问题为起点;不追求输出话语权,而注重共建认知共同体。

另一方面,这一对话以理解为纽带,重构中外交流的认知逻辑。在全球舆论环境趋于碎片化的背景下,这一对话让外方代表“看得见、摸得着”中国的真实面貌——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微观现场;不是宣传陈词,而是实地体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与共同调研,国际社会得以在具体项目、真实场景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这种基于体验的理解机制,比单向传播更具说服力,也为国际社会重塑对中国的信任提供了新的范式。

总体而言,明德战略对话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学术对话的边界,把思想的光照进实践,把政策的落点植入理解。它既是中国向世界传递理念的窗口,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面镜子。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