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陈定定:俄罗斯能否重振雄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陈定定  /  

陈定定:俄罗斯能否重振雄风?

发布时间:2015-06-12 作者: 陈定定 

从俄目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来看,崩溃论难以站稳脚跟,俄罗斯或许仍能保留大国地位,但想重返超级大国时代,怕是要落空了。首先,从俄国内政治角度来看,普京的高支持率足以击溃所有的俄罗斯崩溃论预言者。其次,从国际政治格局来看,俄虽不至于崩溃,但其恢复超级大国地位的压力和挑战重重。第三,从经济角度来看,俄政府对孱弱的经济似乎难以力挽狂澜。最后,作为展现肌肉的重要手段,军事力量俄仍能保留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

       作者陈定定系澳门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2015年5月17日四月网。

 

      从俄目前的政治、经济、军事条件来看,崩溃论难以站稳脚跟,俄罗斯或许仍能保留大国地位,但想重返超级大国时代,怕是要落空了。

 

      首先,从俄国内政治角度来看,普京的高支持率足以击溃所有的俄罗斯崩溃论预言者。

 

      自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以来,俄罗斯逐渐走向了由政治强人普京及其政党所领导的国家。十五年间,普京一直享有极高的民众支持率。哪怕是在今年2月,俄反对派领导人涅姆佐夫中枪身亡,西媒倾向性地报道普京打压国内自由派势力,排除政治对手等负面消息,普京的支持率也没有显著下滑。

 

      数据显示,去年8月,普京的支持率达到87%的历史最高点;此后无论是西方制裁卢布贬值导致俄经济举步维艰,还是2月的涅姆佐夫事件,普京的支持率近半年来一直在85%和86%之间浮动,不受影响。相比同期奥巴马的支持率,普京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最受欢迎的领导人”。

 

      尽管普京的治理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腐败与官员的消极不作为,加之面临经济萎缩的压力,但就目前来看,其领导的统一俄罗斯党的执政地位不受威胁也不会发生变化,更不会走向崩溃。

 

      其次,从国际政治格局来看,俄虽不至于崩溃,但其恢复超级大国地位的压力和挑战重重。

 

      美国和欧洲从未对俄罗斯掉以轻心。北约东扩触碰到俄的传统势力范围;为避免被美国为首的北约包围,俄出于战略自卫,于2008年发动了格鲁吉亚战争,2014年又支持亲俄的乌克兰东部武装势力并吞并克里米亚半岛。从俄方面讲,它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守成大国。

 

      但美国和部分欧盟国家却认为俄是一个“修正主义”和“扩张主义”国家,希望通过对外侵略扩张,以求恢复往日超级大国的地位。双方这种认知的差异,使得俄备受孤立,先是被G8集团开除,而后在纪念二战胜利暨俄卫国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红场阅兵,西方大国无一参加。面对这样的战略压力,俄的战略重心开始东移,与中国逐渐亲密合作。

 

      可以说,来自西方的外部压力把俄推向与非西方国家联合的战略举措中,但这种联合能否足够抵御美国与欧洲的压力?能否弥补本国经济因西方孤立而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否是“利尽则散”的不可持续的关系? 答案有待时间检验,但在向东移的这一步中,俄显然处于被动地位,超级大国雄风难再现。

 

      第三,从经济角度来看,俄政府对孱弱的经济似乎难以力挽狂澜。

 

      首先是经济结构问题。俄经济严重依赖能源与资源出口。在其出口产品中,能源与资源出口占比超过80%;其中,仅原油与天然气占比就超过70%。俄的GDP年增长率在2008年经济危机前近十年时间里保持在7%左右;但2009年开始遭遇滑铁卢,萎缩近8%。这恰恰与经济危机导致的各国经济疲软,对能源需求减少相关。


      其次,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原油价格持续走低,加之西方因乌克兰问题施加的惩戒性的制裁,让俄经济进入严冬。2014年其经济增长率仅为0.6%,创2009年以来的最低记录。另据世界银行预计,2015年俄罗斯经济不增反降,将萎缩3.8%,卢布贬值35%,通货膨胀率预计高达15%左右。

 

      最后,欧盟对其农产品出口到俄罗斯的限定以及投资限定等一系列制裁措施使得俄的经济前景更加黯淡。若油价仍维持在目前的低水平,俄的经济将难以为继,更遑论要回到7%增长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即过去十几年大宗商品的黄金期一去不返,发展中国家和金砖五国的发展速度逐渐放缓;这一切都意味着依赖资源发展经济的国家们将会困难重重,俄罗斯也不例外。

 

      此外,人口危机也是限制俄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继两次世界大战后再次陷入人口危机。到2013年,俄人口总数相较于1992年减少约500万。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居高不下、性别比例失调、老龄化风险加剧、劳动力储备枯竭、人口分布极不均匀、再加上人才的严重外流,人口危机给俄经济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并且在短期内,难以找到解决良方。

 

      如果说未来解决人口危机的出路在于发展高科技振兴经济,从这方面看俄罗斯也不乐观。科技是俄罗斯发展遇到的瓶颈之一。尽管俄罗斯在面临经济危机时,开启了“加油!俄罗斯”的改革与技术创新,并效仿美国也成立了自己的“硅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器,但取得实际的成绩却不大。

 

      按理说,俄的平均教育水平不低,出产了很多数学天才和物理科学家;这样好的教育基础应该带来科技创新。问题的关键在于商业化转化上。俄传统对商业创新不是很热衷,在研究能力和商业转化中缺乏有效的沟通桥梁;因此即便有良好的科学想法和技术,不能大规模商业化也无法对经济发展带来正面作用。

 

      最后,作为展现肌肉的重要手段,军事力量俄仍能保留大国地位的必要条件。

 

      2015年俄罗斯军费约6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与中国,居世界第三位,但总额仍不及美国的九分之一。冷战结束后,俄罗斯常规武器装备的实力迅速滑坡,但此次红场阅兵展示出来的诸多新武器装备——诸如“阿玛塔”坦克、“回旋镖”装甲车、“库尔干人”步战车,以及S-400防空导弹系统等诸多明星装备——仍展示了俄军事装备改革与发展的硕果。在战略武器与核威慑方面,俄保持着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威慑力量。

 

      陆基方面,俄罗斯战略火箭兵部属有305个战略导弹发射系统,共带有约1166个核弹头;海基方面,共部署有8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带有512个核弹头;天基方面,俄罗斯拥有66架战略轰炸机。从这一方面看,俄作为传统核大国的地位未曾动摇,核威慑依然是俄对美不对称威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与西方的紧张关系,俄还频频通过军事演习、潜艇与飞机战略巡航秀军事肌肉。可以看出,尽管俄早已不复苏联时期的相对军事实力,但仍是一个跨越广袤地区的军事大国与强国。

 

      综上所述,今天的俄罗斯自然不能称为超级大国,而且在可见的将来20年中也无法恢复其超级大国的雄风。这一点应该是清晰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因此低估俄的综合实力。俄是真正的地大物博,经济即便颤颤巍巍,自给自足仍然没有问题;军事实力也足以保证其战略安全和政治安全。

 

      只要俄能加快政府治理改革,提高执政效率,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它在全球还是能维持一流大国的地位。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中国如何跟俄罗斯打交道会有很大好处。(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