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志勤:中国的“协调发展经济学”鼎力全球治理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刘志勤:中国的“协调发展经济学”鼎力全球治理

发布时间:2019-07-09 作者: 刘志勤 

中国特色的“协调发展经济学”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且逐步成为其他许多国家的借鉴,为其它地区的经济协调发挥特别作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把中国的“协调发展经济学”理念带给了全世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对照的样板。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本文刊于7月8日观察者网。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随便选择一个字,都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思想光辉。“仁义礼智信”,“和合诚勤俭”字字珠玑,无不体现出中国哲学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不止一次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连绵不绝,是人类历史的瑰宝。而让中华文明在五千年长河中前赴后继,奔流不息的重要原因,是中华文明中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的“协调主义”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形成了世界唯一成体系的“协调”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能人志士,帝王将相,在谈及国家治理时,或用“武力治之”,或“以文化之”,或“文武兼施”。然而,凡是繁荣昌盛的朝代执政者几乎都要采用“协调”的方针政策,来解决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发展中不同结构之间的冲突,取得了极其有效的结果: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协调”在中国各级政府的治理文案中始终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为什么中国文化特别推崇“协调”呢?这是有着深刻的中华文明的基因的政治和哲学理念。


那么,我们所说的“协调”究竟有什么含义呢?


在《康熙字典》中,“协”与“调”都被古典记载为“和合之意”。在《尔雅.释诂》中为“服也。协者,和合而服也。” 在《说文》中对“调”的解释和对“协”字的解释完全相同:“和合也”。中国古代哲学家,政治家把有相同含义的“协调”组合在一起,可见中国文明对解决各类复杂的纷争有着自己的特色,并世代相传至今。


我们无需赘诉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利用“协调”手段,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和演变的事实,仅仅在近现代史上,中国就遵循“协调”的原则解决了无数历史遗留问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中国用“协调”解决南海问题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几乎和所有有边界的邻国依靠“协调”,解决了历史上悬而未决的边界矛盾,给中国的边境经济发展确定了稳定的氛围;中国还依靠“协调”解决与世界上多数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经济领域的不同意见,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做出宝贵贡献;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的“协调主义”已经成为解决国际争端不可缺少的政策工具,也成为许多国家政府执政的核心理念:“协调主义”不仅可以解决国内问题,更可以用来解决国际问题。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在经济发展中创造的奇迹让世人震惊,许多人提出来种种的中国经济发展成功的秘诀,其中就包含中国政府成功的落实执行了“协调主义”政策,也可以称之为“协调发展经济学”。向世界说明这一点十分必要和重要。


中国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的“协调发展经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它的精髓和功效得以彻底释放。你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得益于廉价劳动力,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勤奋努力,得益于中国政府政策的准确与精确,但是绝对不能忽视正是“协调发展经济学”发挥了无穷的创造力,使得中国经济总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并能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曲折去赢得胜利。


在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间,中国不断的利用“协调发展经济”理论推动了公私合营,五年计划的实施,特别是对“十大关系”的“协调”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使得当年“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由崩溃的边缘拉回到正确轨道,而采取的“协调”政策挽救了中国经济,也挽救了中国本身。


中国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每十年由“改”,“革”,“开”,“放”四个字各领风骚十年,每十年都表明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步。第一个十年,人们对新政策感到陌生,着力点放在“改”字上。刚刚结束文革十年动乱的中国,千头万绪,一切旧的规章制度,需要下大力气去“改”掉它们,任务何其艰巨,但是中国政府采取有效的“协调发展”政策,使得旧的体制焕发出勃勃生机。中国因为“改”而开始改变了面貌,一个等待崛起的中国正在上升。


“改”了旧的,必须“革”新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因素。中国进入了一个“革”当头的新时代。“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率”,“质量就是生命”等口号深入人心。在这个形势下,如何解决发展与历史问题,工业与农业发展,利率与汇率,外汇与人民币联动,进口与出口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抓重点,突击难点等一系列的“协调发展经济学”政策再次发挥定海神针的功效,保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第二个十年的“革”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随着“改”与“革”的顺利推进,中国经济迈进了“开”的阶段。如果说中国的头二十年中也开始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但总是显得不够大度,不够大胆,一方面是经验不足,二是囊中羞涩,所以“开”的不充分,其中涉及到制造业,金融业及部分科技行业,一方面喊“开”,大门开了,却还关着二道门、三道门,另一方面却又期望外资的快快进入。特别是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让中国的“开”字政策有了真正实质性的变化。而创造这个变化的正是中国一直坚持的与时俱进的“协调发展经济学”,在解决发展与环境,城镇化,产业转型,国企与民企的关系等领域,“协调发展经济学”的作用极其显著,帮助中国避免了所担心的经济硬着落,和通货膨胀及金融证券资产市场的泡沫化,促使中国经济顺利融入国际市场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并成功的建立起自己的微信和崇高的地位。


而第四个十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如何创新,如何实现绿色发展,如何保证可持续发展等国际性重大挑战,中国必须在“开”的基础上,大胆的“放”。由于受国际市场限制,中国在有的领域“开而不放”,或“小开小放”,这种状况大大限制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中国政府连续出台大量的“放”开市场的政策:《外商投资法》出台,负面清单问世,市场准入吸引外资纷纷投资,十多个自贸区相继落地.....最后提出海南特别开发区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中国的经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还在继续向前奔跑。尽管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对中国科技行业的全面封堵,但是中国的“协调发展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它总能在关键时刻,在关键领域引领中国克服困难,带领中国的“改革开放”永不停步。


中国特色的“协调发展经济学”不仅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而且逐步成为其他许多国家的借鉴,为其它地区的经济协调发挥特别作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把中国的“协调发展经济学”理念带给了全世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对照的样板。


总结和推介并完善中国的“协调发展经济学”十分必要,因为“协调”的核心就是解决“发展”问题。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则需要通过“协调”达到“和合”结果。有矛盾,有问题不怕,“协调发展”一定可以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奇迹就是“协调”好各个积极因素,和经济要素,让它们充分发挥各自功能,达到“发展”了经济的内生动力的目的,成为推动国家内生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大阪峰会中和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一致意见;将协调,合作,稳定做为基调处理两国关系。


“协调”,再次成为世界级的关注词。中国的“协调精神”,“协调文化”,“协调主义”,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理念,“协调发展经济学”也一定能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最新的政策,理论力量!(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