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全球化休克”与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策略
当前位置: 首页  /   核心领域  /  

王文:“全球化休克”与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策略

发布时间:2020-07-07 作者: 王文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引发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循环“暂停”,堪比医学上因血液循环锐减造成的“休克”,对全球发展影响的严重性不可小觑。近些年来,许多以往很少出现的“负向”现象在全球发生,中国仍是世界上“正”字最多、“负”字最少的国家。要防疫、经济与国际“三维并进”,对外打好国际公共卫生牌,讲好中国的防疫故事,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打赢病毒阻击战、经济复苏战、民生保卫战、国际舆论战、中美博弈战等五场战役,转“危”为“机”。应抓住全球化重塑时机,重燃G20杭州峰会时的激情,采取后疫情时代的务实策略,唤醒“休克”的全球化,引领全球治理4.0的转型升级。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2020年第三期《世界社会主义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对中国经济与国际局势造成巨大影响。尽管中国抗疫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有效进展,但中国之外的疫情持续恶化,国际产业链出现停摆风险,全球化进入了“休克”状态。对中国而言,在国内疫情防控进入收尾阶段后,转而开始防控国外输入风险,不只是新增病例的境外“倒灌”需要防范,更须高度警惕国际经济金融风险对中国的反向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出现的诸多“全球化休克”现象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值得深刻剖析与高度关注。


一、全球化已“休克”,三大症状很“致命”


从2020年1月中旬开始,中国抗疫在两个月内出现了奇迹般的进展———从数据连降的事实看,中国暂时躲过了一场百年一遇的浩劫。这次新冠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有人说如果当初不采取措施,仅上海就可能有80万人感染。还有人评估,如果不及时遏制住疫情,中国甚至可能出现2.8亿人感染、1400万人死亡。


自2020年2月26日起,世界各国新增确诊病例超过中国,抗疫从中国国内“人民战争”演变为全球范围的“世界大战”。在这场大战中,世界分为两个战场:一个在中国,攻城掠地,紧紧锁住病毒这个“敌人”;另一个战场在中国之外,许多国家还做不到一切为防控开路,只能且战且退、且退且守。疫情的全球蔓延造成了衍生灾害,引发了人流、物流、资金流等要素循环的暂停和航运、海运、陆运的迟滞,如同一个肌体受到猛烈撞击或侵袭导致的循环系统紊乱,世界史上出现了罕见的“全球化休克”,其症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跨境人口流动锐减,全球化出现“失血过多”症状。从医学上说,休克是因血液循环锐减造成的。自2020年2月以来,原本月均超过1000万出入境的中国人流同比下降90%,65%出入中国的航班停运。美国发布欧洲旅行禁令,全面中断欧洲赴美的人流,导致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中止。据估计,2020年第一季度,世界跨境人口流动至少同比下降40%以上。尽管科技带来“人的延伸”、造成“地球变小”的效果,但如果全球化“血液”受阻,全球化就会出现“病危”信号。从预期看,下步的形势发展不容乐观,美国著名传染病学家预计,一年内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全球40%~70%人口被感染,美国感染者可能达9600万人。从目前疫情发展趋势看,“全球化休克”的“失血”可能还会继续。


2.跨国货物往来骤降,全球化出现“缺氧头晕”症状。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连续多日创新低,全球海运业险遭“灭顶之灾”。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贸易趋势实时测量读数为95.5,远低于基准点100,进出口跨境贸易同比负增长约10%。有机构评估,2020年全球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将跌至2.5%,若到夏季疫情仍蔓延,经济下挫可能更低,将是过去40年间除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2009年之外的全球经济增长最低的年份。目前,全球3/4国家已出现感染者,《财富》1000强企业中有94%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供应链中断。美国前副国务卿坎贝尔警告,新冠肺炎疫情可能继“9·11”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后,导致美国冷战结束后的第三次危机。全球更多人担心,经过数十年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是否会遭遇像生命休克般的停摆。很明显,物流中断将导致救治体系、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等出现问题,疫情信息难以公开则将带来更难逆转的病毒扩散风险。


3.恐慌情绪全球陡增,全球化出现“失魂落魄”症状。近几个月来,全球恐慌指数陡增,已接近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水平。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剧烈回落,降至35.7%的历史最低水平,恐慌情绪在金融市场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美欧股市剧烈震荡,自2月中旬暴跌以来,已经至少有十多万亿美元蒸发。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疫情引起的恐慌情绪已使大批资金纷纷涌入国债等比较安全的资产避险,导致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大幅走低,美国的10年债收益率一度降至0.5%。更糟糕的是,多边主义经受严峻挑战,“逆全球化”势力迅速高涨,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势力借疫情加速与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进行经济切割,诸多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的作用受到削弱,强权政治正在崛起,国际规则被践踏。国内外舆论关于疫情造成的国际经济金融影响出现分歧:乐观者认为,这只是暂时的流动性危机,美股下降是市盈率泡沫与10年扩张期结束的必然反映;悲观者认为,可能在进入国际经济衰退期,只是离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状况还尚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越来越不能作为综合比较的参照坐标,应改为以1930年大萧条为基本参照坐标。


从西方世界在疫情面前暴露的社会与经济“风险敞口”看,或许比1930年大萧条更严峻的局势正在到来。尽管中国疫情基本进入了可控阶段,但国际上的疫情仍呈上升趋势,美国、欧洲多国还没到高峰。总结8家权威国际医学研究机构的研究结果,最乐观的预估是2020年夏天有可能出现疫苗,有的则认为疫情将随着季节变化在南北半球交替传播,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是基本科学规律。由此看来,这场战疫的长期性、复杂性、全球性不容低估,许多严峻挑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没有的。


美国的经济政策手段比2008年更激进。零利率、7000亿美元量化宽松、资产负债表扩张到5万亿美元以上,对3月上中旬股市而言仍如“挑雪填井”。美联储正规的“子弹”已快打光,接下来是负利率、更大量化宽松等极端政策的出台,这些恐怕是高概率的事件。“大水漫灌”,股市继续下挫,资产价格面临崩塌,全球金融风暴进一步演进,加之欧洲一些国家“佛系”抗疫,以“群体免疫”为由惜“钱”不救“命”,整个西方恐怕都将面临政治体系和文明体系的大危机。


对国际合作而言,最严峻的挑战莫过于合作的意愿与团结度远不如2008年。当年雷曼兄弟破产后,仅59天即召开G20领导人峰会,而如今中国抗疫为世界抢下了两个月的时间之后,美国才开始重视疫情,还对中国心生龉龃。近来特朗普发推特首次用“中国病毒”一词,彭斯、蓬佩奥此前多次攻击中国体制与抗疫方式,联想美国媒体界、智库界数周来的言论,一场“甩锅中国论”正在美国升腾。中美博弈没有因为疫情蔓延而缓和,反而再燃硝烟,这令疫情下的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走向再蒙阴影。


长期的“全球化休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人流停摆,影响会远超卫生、经济、金融等领域,波及地缘政治、军事、国际关系等立体化的全球领域。这并非杞人忧天,15世纪欧洲黑死病、1918年西班牙流感等都带来沉重的全球后果。如果那样,人类面临的将不仅是一场瘟疫,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这无疑是人类的又一次大悲剧。


环顾全球,尽管中国是全球防疫最成功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经济金融形势相对较好,但如同中国战疫正从国内战场转至防范“输入”,经济金融发展也需要防止各类风险的“倒灌”。


二、中国转“危”为“机”,着力打好五场战役


不少国际舆论说,这场新冠肺炎疫情是2020年从未料到的“黑天鹅”。其实,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早已有之,疫情更像是走向各国的“灰犀牛”,只有中国很早就盯着它、重视它并尽全力在回避它。这些年太多不可测的事件发生,通过网络放大了传播效应,冲击了人们对“正向”未来的预估,削弱了人们对进步主义发展逻辑的社会信仰。尤其是近些年,许多过去很少出现的“负向”现象在全球各地普遍发生,主要有“负利率”“负增长”“负作用”“负能量”等。


相比世界许多地方的“负向”现象,中国的“疫情”只能算是短暂的冲击。这个春节恰逢疫情爆发,数百万官员、医务与市政、建筑、媒体人员放弃假期,加班加点。10天内建成一座医院,数百亿元的捐赠,14亿人全面配合政府居家隔离政策,没有骚乱、失序,这令人看到“正向”力量在中国的强大。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仍是世界上“正”字最多、“负”字最少的国家。在“负”时代下,国家崛起像一场永无终点的耐力跑,国际竞争的残酷、地球环境的恶化、全球经济增长的乏力都令中国可持续发展、民族复兴变得更难。在未来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尽管类似疫情的不确定冲击还会经常出现,但只要应对得当,就没什么值得恐惧的。坦然面对“负”,勇敢坚持“正”,每个人的心理就会变得更成熟。尽管疫情可能导致全球经济大危机,至少会带来中短期的风险,但只要中国继续应对得当,顺势深化与落实各项改革,大“危”中亦有大“机”。疫情爆发前两年,中美贸易战始终是国际社会、全球舆论关注的焦点,该现状对中国外交、外贸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特朗普政府强力推行的单边主义、新孤立主义、民粹主义,不仅对中美关系造成负面冲击,而且带动其他一些国家推动逆全球化进程,破坏现有全球治理架构,削弱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权威。在病毒的共同威胁面前,即使美国等国依然采取限制特定国家人群入境、关闭边境等带有孤立主义色彩的措施,但全球肆虐的病毒在“倒逼”这些国家反思现行政策,并逐步转而采取加强国际合作、更加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做法,从而客观上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逆全球化趋势。


疫情爆发初期,国际社会容易形成斥责中国、幸灾乐祸、质疑中国政治体制和治理模式的声音。然而,在疫情全球蔓延后,很多国家的管控能力、治理体系暴露出种种弊端,远不及中国,客观上中国体制的显著优势在不同国家治理模式比较中的效能得以突显,此前种种唱衰中国、恶意抹黑的声音将失去市场,中国举国体制抗疫且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极有可能被世界所推崇。在统筹推进疫情防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中国需要进行冷静战略分析、沉着统筹应对,将这次全球大危机转化为助力民族复兴的重大机遇。


1.防疫、经济与国际“三维并进”,展现成功应对危机的全球大国新形象。通过首脑电话沟通、国际外交协调,中国正在获得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理解、同情与信任。中国可继续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多边组织的深度合作,在道义、话语、外交、技术上赢得更多的国际支持,把此次共同抗疫的战斗作为中国进一步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新起点,为将来升级中国在全球公共卫生治理领域的影响力奠定舆论和组织的基础。


2.对外打好国际公共卫生牌,引领以疫情防控为主题的全球治理新进程。过去两年的中美贸易战成为全球舆论设置的议程主题。在疫情的国际冲击下,中国可主动出击,通过适时分享防疫经验、病例数据,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医疗科技合作、疫苗研发合作,主动引领、形塑防疫进程和“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转型方向,降低对抗性、排他性色彩,倡导合作共赢的中国价值观。


3.对外通过讲好中国防疫故事,塑造捍卫民众利益的国际舆论新风向。疫情初期,针对中国的“中国脆弱论”“治理危机论”“经济骤降论”“产业衰退论”“企业逃华论”“新型黄祸论”“亚洲病夫论”盛行,中国不断有效应对疫情,用事实回击西方责难。当下国际心态转向,渴望中国分享经验,中国可通过各类媒体尤其新媒体,用短小精悍的新闻、视频、语录进一步突出对生命优先、人权至上、鲜活个体的关切,主动对外讲好中国防疫故事,塑造国际媒体尤其是西方舆论关注的新话题,扭转此前国际舆论对中国的诸多负面风向。


4.巩固全球价值链的中国地位,重启中国经济领衔的全球发展新引擎。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成就,相当程度上源于中国积极参与重塑全球价值链、重构产业链的进程。鉴于疫情加剧逆全球化、全球价值链崩塌的可能性,中国需要在国际上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在经贸、投资领域的协调;在国内落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平衡企业正常运行与疫情防控安全,打响经济复苏与价值链保卫战。若能力保中国在全球价值链领衔地位,中国近年来经济下行压力将大大释放,市场信心与消费需求将大大提升,中国将继续成为国际发展的发动机,民族复兴的进程也会加快。


2020年春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过得最困难、最难忘的季节。全国上下都以战时状态度过这个特殊时期,中国决策层用“战争”来鼓舞人民士气、调动全国资源,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使本可能会造成更多死亡、更大范围传染、更惨重损失的疫情,控制在目前相对较小范围和可预见的进程中。中国困难期恐怕还会持续,更多的战斗还在后头,中国有信心打赢病毒阻击战、经济复苏战、民生保卫战、国际舆论战、中美博弈战五场战役,真正度过2020年困难期。


当务之急是打好病毒阻击战。中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调动医疗规模和速度,已大大超过2008年汶川地震时的医疗救援。不少传染病学家认为,新冠病毒很可能无法彻底根除,中国需要将防疫工作常态化,既要保证各地逐渐有序复工,还要将病毒阻止在可控制的区域。中国通过关闭一座1100万人的超大城市武汉,为阻击病毒向世界蔓延做出了巨大牺牲,接下来肯定会继续缩小病毒传播的范围、严防疫情反弹、诊断病理,找到对预防和治疗有帮助的疫苗和特效药物,最终打赢这场战役。


在打好病毒阻击战的同时,也要打好经济复苏战。中国的消费、生产与贸易都受到了疫情的巨大冲击。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受到重创,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同比下降了6.8%,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疫情也在冲击中国进出口,影响全球价值链的运行,甚至有可能加重全球经济的低迷走势。目前,中国各部委与地方政府已出台数百项政策,试图平衡企业正常运行与疫情防控安全,一场经济复苏战已在中国打响。多数机构对中国2020年后三季度的经济增长持乐观态度,认为将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经济增长反弹。当务之急是如何平衡经济生产与疫情防控,尽可能恢复市场信心与消费需求。


中国需要打好民生保卫战。阻击病毒战、经济复苏是为了保民生。疫情对中国民众的生活与健康造成了重大伤害。短期的经济衰退会使城市中低收入者、农民等的利益受损,造成一定规模的失业人群,对中产阶层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农业减产的风险也应重视。2020年中国消除贫困的目标变得更加艰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变得更为艰巨。保障人民健康和安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通过医疗、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尽可能挽回受损民众的损失,这犹如一场战争,“反攻”已经刻不容缓。


疫情期间免不了国际舆论战。近几个月来,诸多国家与民众为中国捐赠、提供帮助、加油助威,也有一些西方人对中国抗疫横加指责、抹黑甚至歧视,用“疾病孵化器”“亚洲病夫”“黄祸”等恶毒语句形容中国。这样的语句像另一种病毒甚至像炮弹,在另一条战线进攻中国,试图推动世界仇视中国。这些攻击折射了西方某些人的偏见、傲慢与残忍,也暴露了他们对中国的狂妄与敌意。但更多的外国人是理解、同情与支持中国的,友华言论与仇华言论之间是一场激烈的舆论战。中国需要加大理解与支持中国声音的“火力”,压制住那些舆论战线上的“敌人”。


疫情让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执行受到影响,甚至导致中美“脱钩”加速,中美博弈战不可避免。中美战略互信有限,美国主要官员为推卸其在疫情防治失误上的责任而“甩锅”中国,在许多场合恶意质疑中国数据、鼓噪制造业远离中国,这些行为引发国际社会不必要的恐慌。随着美国新一轮大选的来临,“中国”话题必然会被进一步热炒。现在看来,不排除“后第一阶段协议时代”的中美经贸博弈比第一阶段更激烈,这对中国而言无疑又是一场新战役。


用“战役”“战争”比喻2020年中国克服困难的状态,并不是说中国人好战,而是为了表达中国人对困难的认识与克服困难的决心。中国是过去40多年唯一从未对外使用武力、发动或参与战争的大国,这不只是源于中国长期坚持的和平发展外交政策,也源于当代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文化特性,更源于中国人希望通过非军事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的意志。从这个更宏大视角看,这场疫情“持久战”是整个中国崛起“持久战”的一部分。


三、中国引领全球治理4.0,唤醒“休克”的全球化


从历史上看,全球化经历了从1.0到3.0的转型升级过程。全球化1.0属于大航海时代,当时的全球治理受限于西欧列强的初起,争霸硝烟味极浓。全球化2.0以英国殖民体系为主流,海洋争霸,列强根据殖民地割据势力范围,全球治理仅在殖民地体系内实现。全球化3.0由美国牵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系列国际贸易、金融与经济规则一度行之有效,但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的一系列“退出”,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全球盛行,全球治理3.0日益没落,这也是导致多数国家抗疫中各自为政的重要原因。


著名学者娜奥米·克莱恩指出,休克主义者往往倾向于认为,只有大断裂才能创造他们渴望的巨大而干净的画布。“全球化休克”正是全球化重塑的机会,新的全球化正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的重大时机,中国引领全球治理4.0的转型升级的时刻即将到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提出的“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对在疫情中的全球合作仍有意义,几年来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显得伟大与符合时代潮流。为抓住全球化重塑时机,在新的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国需要采取有效的务实策略。


1.全力打好疫情的国际舆论战。针对西方媒体试图把“新冠疫情=中国病毒”及其他“甩锅中国论”,建议在外宣媒体上多提“湖北”“武汉”字样,减少提“中国”的频次,将疫情重点区域与国内的其他地区分开。在国际舆论交锋中充分发挥智库、学者等专业意见提供者的作用,有针对性、有理有节地进行回应和驳斥。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借助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借用外嘴说话。类似工作还可以多做,进而形成国内外强大统一的舆论氛围。


2.依托文化同源性,在疫情防治上反向强化东亚一体化。疫情是一时的,友情是长久的,特殊时期通过共享疫情数据、对外发声支援、物资赠捐、经验分享等,全力支持文化同源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疫情防疫工作。支持在东亚峰会、中日韩峰会等重大区域会议中增设“文化交流”等议题。在第八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各项成果的落实,为下次领导人峰会做好准备。中日韩三国自贸区谈判不应放松。全力支持东京奥运会将对加速改善中日关系起奇效。


3.建立公开透明的国际援助和国际反馈机制。对印尼海啸、海地大地震、非洲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了受灾国无私的帮助与支援。在非典疫情、汶川大地震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伸来援助之手。这样的相互支持体现了国际社会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和合作,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应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援助和反馈机制,及时向社会包括境外团体和个人公布捐助资金和物品的去向,以此消除捐献人的疑虑,激发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这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应有之意。


4.建立全球防疫信息交换网和疫情风险评级机制。与中国严格的防范措施不同,不少国家采取了相对放任的态度,部分地区的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当前缺乏疫情信息共享机制,疫情随着人员往来正在全球急速扩散,这给更多国家尤其是医疗条件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很大的潜在风险。在本次疫情防控中,中国迅速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和发布系统,为稳定社会人心、阻止病毒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借鉴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以往疫情防治中的经验,以大数据为手段,迅速建立国家间信息共享机制,与各国分享当前疫情发展状况、防疫经验以及重大发现,不仅能有效预防、监控和控制疫情的国际蔓延,还可以更有效地压减国际谣言的传播空间,减弱由此对经济金融的冲击。


5.在全球倡导“生命无价”的新人权观。这次疫情对全球的冲击是全面的,各国的不同反应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国家治理体系。美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采取“裸奔”的方式,特朗普也多次表达对疫情带来伤亡的漠视,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商业本性,只注重利益而不注重正义。但是,疫情传播没有国界、阶级和种族之分,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单纯追求成本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最终有可能带给人类更大灾难。生存是基本人权,每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视,要倡导“生命无价”的价值观、人权观,这也应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不仅要尊重人的生命,也要尊重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各国要团结起来保护环境,加快落实《巴黎协定》,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要利用我国今年10月将在昆明召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机会,建议各国联合建立生物保护大数据系统,倡导健康饮食、天人合一等观念。


6.巩固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领衔地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领衔地位是经过40多年的艰辛努力获得的。在全力以赴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应全力帮扶企业做好生产经营,尤其是支持涉及进出口的企业运营。“六稳”工作中稳外贸更重要,要积极帮助企业从物流、人员、资金等方面减少疫情影响,按规定履行贸易合同,不能因疫情让中国企业与全球产业链之间产生“脱钩”趋势。要加强人民币稳定,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利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相对充裕,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已有很多国家步入负利率行列,加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尤其对人民币使用程度高的周边国家,央行不仅要加大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力度,还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好的条件,稳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7.以人民币重塑全球资源市场体系,开发人民币天然气交易基金。根据公开资料分析,中国多种金融衍生品陆续向国际投资者开放,如原油期货、铁矿石期货等,市场处于稳定的发展之中,相应金融产品的功能正在发挥应有的效果。原油期货上市一年多来,境外交易者积极参与,境外投资者交易和持仓占比分别达到10%和16%。根据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的统计,其日成交量已超过迪拜原油期货合约,成为亚洲市场交易量最大的原油期货合约,仅次于纽约和伦敦两大老牌基准市场的交易量,其国际影响力以及定价能力都得到了认可,因而中国的金融衍生品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可着手布局推出更多的金融衍生品工具,以利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加强国际间的金融监管合作。目前,全球金融市场处在动荡时期,因而我国需要与周边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合作,如与日本、韩国的银行业合作,积极推动中日韩金融监管者高层会议的举办等,促进区域金融稳定,加强输入性风险的防范能力。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平台,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重塑,统筹利用好国家司法、贸易、会计、金融等领域资源,做好大数据时代金融数据安全防范工作。


8.加大国际货币政策协调力度。中国要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中国策略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相对充裕,切实降低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已有很多国家步入负利率行列,加上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更加明显,尤其对人民币使用程度高的周边国家,央行不仅要加大与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协调力度,也要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更好的条件。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全球金融市场投资者紧张关注着疫情发展趋势,我国金融的国际影响力已大大提高,在维持国家金融稳定中应与周边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合作,如与东盟国家相关部门签署货币合作协议以维护汇率稳定,与日本、韩国的银行业合作加强区域银行业监管。要防止别国利用这次疫情对我国金融市场施加影响,对滥用“长臂管辖”权的行为予以坚决回击。9.积极筹备召开新冠疫情国际领导人峰会。传染病是人类共同灾难,此次新冠肺炎已对全世界人民健康和生活带来重大冲击,召开主要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共同讨论解决方案,这是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惯例。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在经历了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及全球经济危机后,促成了G7会议的召开。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大国一致同意召开G20领导人峰会。在抵抗本次疫情中,中国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牺牲,防控效果有目共睹,应倡议通过网络系统召集世界主要大国和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国家领导人的国际峰会,介绍各国防控经验,研讨应对疫情的方案,完善国际卫生合作,为不发达国家提供更多援助,对疫情给经济金融带来的冲击做出预判,从而协调各国加强政策协调,维护全球供应链和资本市场的稳定。


就当前疫情而言,最快捷的解药无疑是疫苗或特效药的问世。在此之前,中国应有维度更宽、底盘更低的预案,高度关注“全球化休克”,对就业、物价、股市、债市、产业链都要有托底政策。国外疫情正在快速蔓延,我国对外应继续保持防疫国际合作的谦虚姿态,做到有求必应但不必“送货上门”。对目前欧美世界的资产价格下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中国企业不妨充分利用古代“平准思想”,采用“宏观对冲”做法,通过收购、抄底等方式加紧进行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布局。(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王文个人Twitter: WangWen_RD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