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25 作者: 关照宇
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然而,自2016年以来,某些发达经济体不断释放出逆全球化的信号。这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会否减缓?我们又该如何在外部压力下巩固开放成果?
关照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刊于6月24日《金融时报》。
当前,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推动国际贸易秩序向多边主义转变之时,全球化浪潮出现“逆流”,这大大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为此,本报《理论周刊》特别策划了一组报道,探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应对之策。
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体系的兴起,促进了全球贸易的蓬勃发展。然而,自2016年以来,某些发达经济体不断释放出逆全球化的信号。这将对全球经济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会否减缓?我们又该如何在外部压力下巩固开放成果?对此,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关照宇。
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角色转变
《金融时报》记者: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贸易已经十余年一直以两倍于GDP的增速扩张。危机之后,这一态势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关照宇:金融危机深刻地改变了全球的贸易格局。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新兴市场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出现了难以逆转的变化。后危机时代的大多数经济体将逐渐摆脱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与萧条状况,进入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全球贸易也逐渐摆脱下降态势并进入新的增长阶段。全球贸易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国家推动全球贸易秩序由单边主义向多边主义转变。21世纪,全球贸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2000年至2012年,亚洲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1/3,由28.89%上升至 39.06%;欧洲贸易额的比例则由41.22%下降至36.95%,美洲的比例由25.42%下降至19%。亚洲的出口和进口额在全球的比重已经超过欧洲和美洲,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地区和最大的进口市场。新兴市场国家出台多项措施积极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国家间贸易联系逐步增强,使新兴市场国家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亮点。
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角色已经开始由“参与者”向“组网者”转变。组网者的含义就是已经转变为一个组织全球贸易格局的角色。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并倡议设立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这一全新的模式是开放的、合作共赢的。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参与与支持。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2017年,71个“一带一路”国家对外贸易总额为 9.3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27.8%,在全球贸易版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国际贸易格局呈现出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推动国际贸易秩序由单边主义向多边主义转变。然而近年来主要西方国家出现了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政策方向性剧变趋势,导致二战后曾长期作为国际贸易体制基础的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原则受到巨大冲击,其显著后果是贸易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国际贸易总量增长停滞甚至倒退,全球化浪潮出现“逆流”。
保护主义导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
《金融时报》记者:保护主义在全球贸易格局中愈演愈烈,这将产生哪些深远的影响?
关照宇:第一个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全球增长乏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与全球投资一直未能完全恢复元气。保护主义的上升使贸易壁垒增加,失业率上升,是导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就是给未来的全球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带来了风险,这一风险的产生,本质上源于全球不平等加剧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一方面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一些发达国家没有摆脱传统上依靠金融和投资扩张应对危机的老路,其本身市场需求不振、金融风险累积,给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增加了不确定性。以美国为例,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95%被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是零配件与电子组件,它们被组装在“美国制造”的最终产品中,提高相关产品关税将损害美国企业自身。同时,美国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将导致美国减少19.5万个就业岗位,若受到其他国家报复性措施,就业岗位可能减少62.4万个。此外,这也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升,消费者福利受损。美国自中国进口产品中,消费品一直占很高比重。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2017年消费品(不包括食品和汽车)占中国对美出口的比重为46.6%。长期进口大量中国物美价廉的消费品是美国通胀率保持低位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没有惠及到所有的参与者,许多发展中国家位于全球产业链的底端,这些国家及其民众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收益之外。对于这部分国家而言,经济发展道路的模糊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悲观也将增加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第三个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保护主义的抬头引起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金融危机以来,部分发达国家动摇了自由贸易的准则,开始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施反倾销、反补贴等调查,世界商品要素自由流动的环境受到了挑战。特别是特朗普执政后,特朗普对于中国在中美贸易关系的指责,使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于国际贸易体系产生了不良影响。
中国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
《金融时报》记者:逆全球化的浪潮是否会阻止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
关照宇:逆全球化浪潮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贸易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些国家出现的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为代表的与全球化潮流反向而行的动态,表现出了权力政治的回潮、国家中心主义的回潮和民族政治的回潮等一系列与全球化反向而行的动态,其核心正是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这导致二战后曾长期作为国际贸易体制基础的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原则受到巨大冲击,其显著后果是贸易成本持续上升导致国际贸易总量增长停滞甚至倒退。
逆全球化浪潮对于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而言,势必会成为一大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从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货物出口总额占全球总量世界第六跃升到世界第一,是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逆全球化浪潮对于中国经济、贸易的冲击在短期内是存在的。但中国显然不会因为个别国家的所引起的这一趋势去改变自身对于对外开放的态度,将会加快对外开放的脚步,主动开放,为此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外商投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保持了平稳增长,同比增长6.8%,从主要投资来源地看,韩国、日本、美国、德国对华投资分别增长88.1%、18.9%、7.5%、100.8%。其中的一个亮点是,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均呈现了较大的增幅。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47.2%,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68.9%,其中信息服务、研发与设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都实现了50%以上的增长
政策应着力保持国内的信心和定力
《金融时报》记者:从大规模减税到迅速落地的科创板,可以看出,外部的冲击正在倒逼国内产业政策发力。您认为下一阶段政策的着力点将会在哪些方面?
关照宇:我认为下一阶段政策着力点将会在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个方面是全球治理。下一阶段将继续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进程,建设性地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进程,积极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稳定。在经贸领域,当前更需要在多个国际场合发声,积极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微观政策上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
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潜在金融风险、科技风险,是下一阶段政策应对的另一个重点。中美贸易摩擦可能通过实体经济部门对金融体系产生影响,也可能通过影响市场预期而导致金融市场波动,这都是潜在的金融风险。面对当前严峻的内外部形势,除了在实体经济层面积极应对,还需要注意防范外部环境变化对我国金融体系产生的冲击。而随着贸易摩擦的升级,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也开始寻求“遏制”,从2016年的中兴事件到2018年开始的华为事件,美国政府压制中国科技产业的意图昭然若揭。下一阶段的政策也将在科技领域发力。
最重要的一点,政策应当增强国内民众信心,尤其是当前中美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保持国内的信心和定力将十分关键。不可否认,目前很多政策措施将有效改善国内的营商环境,如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将大大为民营企业、科技企业“松绑”,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下一阶段,官方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时应加强政策协调性,理顺政策关系,减少重复冗杂的措施,同时也要完善政策的执行方式,避免“一刀切”、“简单化”的问题出现,使民众和企业增强获得感。(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