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04 作者: 刘志勤
年关将近,在盘点今年的增长业绩时,我们必须注意存在的“增长洼地”。由于各地增长的模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加上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的区域性差异依然存在,个别地区发展存在不易被发现的“增长洼地”。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刊于2014年12月4日环球时报。
年关将近,在盘点今年的增长业绩时,我们必须注意存在的“增长洼地”。由于各地增长的模式和速度各不相同,加上近年来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的区域性差异依然存在,个别地区发展存在不易被发现的“增长洼地”。
“增长洼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互联网经济的影响力,忽略制造业作为经济支柱产业的推动作用,形成制造业“洼地”。
近日公布的制造业指数创9个月新低,绝不是个好消息。相比之下近期许多地方政府在宣传、推广和鼓励产业政策方面对互联网的推销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有意无意冷淡了制造业,这不应该。在互联网如此普及的今天,鼓励互联网产业发展显然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但必须清楚的是,没有强大的制造业支撑,互联网只是一个“空网”,不能产生任何附加值和增值效果。互联网是个增长高地,前提是必须消除目前制造业的“洼地”现象,才可能实现两者并驾齐驱。
二是许多小微企业已经形成经济“增长洼地”。政府设想了诸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企图解决困扰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效果似乎不尽理想。
对小微企业来讲,令它们最难受的并非是”没款贷”而是“没活干”。有些实体小微企业已经多日拿不到订单,还有的企业生产出的产品找不到新客户,没有新的市场。没活干,就不会有贷款,就不会有产品流通,也就不会有资金流通。
银行虽然可以向企业提供贷款,却不能给企业提供“活干”。给企业找活干,应当是各地政府关注民生的最核心的要务。政府在宏观政策,资源分配,项目布局规划上完全可以向小微企业倾斜,鼓励和改善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尽早填补这块“洼地”。
三是各地政府在创造高速城镇化的同时,却忽略了“被城镇化”的农村增长“洼地”。我们经常从高速路上穿山越岭,可以清晰看到许多原有的村落不再存在,可是也没有被真正利用起来。这是极大的憾事。农村发展“洼地”的存在,显然不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农村有很多未被开发的资源可能消失于过快的城镇化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其中最关键的资源就是“农民”本身,因为没有了土地的农民实际上什么也不是:身份认同将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矛盾。
要解决这些“增长洼地”问题,地方政府应当避免采取“消极增长”政策,落实“积极增长”政策。中央近期出台降息新政,调整金融投资走向,为各个地方政府解放资源,释放潜能,为经济增效提速提供了极好良机。中国经济有条件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