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2-17 作者: 罗思义
中国经济增速从 2012年的7.8%略降至2013年7.7%,美国经济增速则从2012 年的2.8%大幅放缓至2013年的1.9%。按货币计算,中国2013年GDP总额同比增长了1.03万亿美元,美国GDP总额则同比增长了5600亿美元。因此,西方媒体大肆炒作的“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和“中国经济正大幅放缓”的说法背离现实。
中国和美国这两大经济体2013年的经济数据最近已经公布,这为评估中国2014年经济发展前景及其面临的挑战提供了机会。
当前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经济增速从 2012年的7.8%略降至2013年7.7%,美国经济增速则从2012 年的2.8%大幅放缓至2013年的1.9%。按货币计算,中国2013年GDP总额同比增长了1.03万亿美元,美国GDP总额则同比增长了5600亿美元。因此,西方媒体大肆炒作的“美国经济正强劲复苏”和“中国经济正大幅放缓”的说法背离现实。
然而,就中国的发展战略而言,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远比一年的经济数据更有意义。发达经济体自金融危机以来可以说已进入一个“大停滞”时期。而这必然会给中国的发展模式带来重大影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时间里,即从1978 年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中国经济乘着世界经济的顺风,蓬勃发展。中国巧妙地借助这股东风实现了9.9%的年均经济增长率,相比之下,同期世界年均经济增长率为3.0%,发达经济体年均经济增长率则为2.7%。
但自 2008 年起,顺风变成了逆风。即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的最新预测能实现,发达经济体自2007 年后六年间的年均增长率也仅为0.6%。由于发达经济体在传统上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这必然会造成中国出口大幅减速,从而对中国以前的增长模式造成负面影响。
但即使发达经济体增长放缓的幅度很大,中国还是安然度过了此轮金融危机,2007年至2013年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仅放缓至9.0%。事实上,中国GDP增速遥遥领先高收入经济体——1978-2006年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比发达经济体快7.2%,2007-2013年间则升至8.4%。
以与美国的双向比较为例,在2007-2013年期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仅为6.0%,中国则为67.7%。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商品贸易国、最大工业生产国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而储蓄是投资的来源。
尽管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较成功地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但如果认为中国在这场八十年来世界最大的经济危机中毫发无伤,那就纯粹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中国同样面临着补救经济损失和准备下阶段经济发展的挑战,而且这两种挑战同时并存。
从国际上看,没有理由可以预期发达经济体会大幅加速增长。所有发达经济体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仍低于危机前水平。过去五年里,美国和欧盟的经济表现一直差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发达经济体所作的预测——这意味着最好将发达经济体 2014年2.2%的预期增长率作为上限。相比之下,尽管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也有所放缓,但由于其投资水平较高,其经济增速仍快于发达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其2014年的经济增速为 5.1%。
这对中国贸易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截至2013年年底,剔除通胀因素后,发达经济体的进口贸易比危机前下降了7%,而发展中经济体的进口贸易则比危机前增加了29%。因此,中国将会继续重新定位对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政策。
然而,这需要中国继续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由于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低于发达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因此中国出口到发达经济体的产品主要是发达经济体先进产业所需的零部件。但除亚洲部分地区外,这样的先进制造业在发展中经济体中并不存在。与许多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中国的工资水平正日益增长——例如,除马来西亚外,中国现在的人均GDP已高于东南亚和南亚的所有发展中国家。
因而,中国已越来越无法以低薪酬方式和发展中经济体竞争,唯有通过持续的技术发展和管理优势来推动“成本创新”,获得具有竟争力的价格,从而维持竟争优势。然而,这需要中国日益增加在技术、资本设备、研发、诸如高水平品牌发展和管理培训等高潜能领域的投资。
这其实也和国内经济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密不可分。从国际上看,贸易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于对美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这一事实让中国企业面临巨大的竟争压力,迫使他们不断提高效率。但从通过低薪酬获得的竞争力到据于创新和技术的竞争力的转变需要一个过渡期,这也是随着一个经济体变为更发达经济体时,投资对其经济增长发挥日益重要作用的原因。国际研究显示,投资对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相比之下,投资对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仅为 52%。因为投资必然是通过企业、居民和政府的储蓄来进行融资的,所以维持高储蓄率,并确保储蓄资金转移到投资,是中国最基本的宏观经济任务。
而国际金融危机恰恰在此领域给中国经济带来问题。下图的最新数据显示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储蓄在国民总收入中的占比从国际金融危机前的53.2%降至2012年的51.4%。工业利润增速也慢于GDP增速。
没有迹象显示中国2013年的储蓄水平有显著增长。由于储蓄是资本的来源,鉴于储蓄率已下降,那么,要么利率,即资本的价格,必然会上升,要么资本的需求,即投资水平,必然会下降。
中国2013年和2014年利率不断上涨、企业和政府的借贷成本不断提高、2013年6月和12月发生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大幅飙升恰好反映了这种情况。因此,提高中国储蓄率,为所需要的高投资提供资金,升级发展模式是中国所面临的主要挑战。
这同样也会影响到诸如环境保护等问题。例如,加强环境保护消除烟雾污染,就需要高投资,因为无污染的发电厂和工厂等比有污染的同类产品要昂贵得多。
中国将在10年后成为按国际标准分类的高收入经济体,到时中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依赖于技术和管理创新领域的投资,而非低薪酬。虽然中国较其他主要经济体成功地度过了国际金融危机,但中国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面对发达经济体的“大停滞”,因此在规划其发展重点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来源:中国网 作者罗思义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