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21 作者: 刘志勤
刚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结束的G20领导人会议取得重大成果,宣布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达到2.1%,比原来最保守,最悲观的市场预计高出0.1%。前几年定的增长指标为2%,但是国际上一片质疑。特别是近来日本和欧洲的经济指数下滑,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其它金砖国家的发展也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人们当然有理由关注G20峰会能否传出乐观积极的信号,全球经济金融界翘首以盼。
作者刘志勤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刊于2014年11月21日中国网。
刚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结束的G20领导人会议取得重大成果,宣布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达到2.1%,比原来最保守,最悲观的市场预计高出0.1%。前几年定的增长指标为2%,但是国际上一片质疑。特别是近来日本和欧洲的经济指数下滑,中国的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越来越大,其它金砖国家的发展也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人们当然有理由关注G20峰会能否传出乐观积极的信号,全球经济金融界翘首以盼。果然,这次布里斯班的峰会不负众望,给出了令市场比较放心的信息。
毫无疑问,正是由于有中国的存在,才使得世界经济看到一线曙光。中国尽显泱泱大国风范,承担了世界经济复苏的火车头的角色,各国领导人才能够在会议期间笑逐颜开,谈笑风生。西方国家一直把中国的名字理解为“中央之国”。这次的布里斯班峰会恰恰印证了这种看法:中国真的成为众星捧月般“中央之国”,无论东方或是西方,均围绕在中国周围,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中国效应”。
但是,中国没有时间,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或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因为中国过去虽然为世界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也为自身的发展留下诸多的后遗症。
中国近期公布的经济数据并不令人乐观,市场对于未来存在疑虑,主要集中在我国经济增长的内涵。我们应当把当前的“消极增长”模式,改变为“积极增长”模式。“消极增长”和“积极增长”之间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前者是被动式增长,而后者是主动式增长。“消极增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积极增长”则是留有余地,张弛有度。很显然,这两种增长模式给市场,给社会带来的效应全然不同。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洲等老牌发达国家的经济重振面临重重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采取了“消极增长”的“消极政策”。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简单地采取“财政紧缩”,“增加税收”,“刺激消费”等过于保守和缺乏活力的传统政策,缺乏改革和革新,缺乏动力和吸引力,所以这些国家依然没有从经济衰退的雾霾中走出困境。欧洲某些国家的经济糟糕得不能再差了,但是没有想到如何采取“积极”“主动”的调整,结果老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却层出不穷,令这些国家的政府头疼不已。
中国的经济指标的下行趋势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管控,人们对于今年能否完成7.5% 的GDP指标不像年初那样信誓旦旦,而是变得小心翼翼了。中国应当认真处理好今年的指标落实情况,特别要考虑到对公众和世界舆论界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过去的30多年改革中,世界对中国政府的认识可以说正是从中国政府信守承诺开始的。在刚改革开放的头几年,国际上对中国政府提出的高速发展指标充满怀疑,甚至质问中国的统计存在问题。但是经过几年的磨合,国际上对于中国的统计再无人疑问,原因是中国政府给世界树立了一个“说到做到”典范,言必信,信必果,成为中国政府的对外标签。
如果今年的GDP指标没有完成,将是中国政府几十年中第一次在经济指标上对外“食言”,其负面影响和后续担忧会较长时间存在。这是中国政府需要认真处理好的一个“细节”问题,尽管各国都存在随时调整经济发展数据的现象,但是中国的国情与众不同,谨慎处理这个问题的确重要。
对于中国而言,采取“积极增长”模式的“积极政策”是弥补经济动力不足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要适当地采取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采取并经证实失效的那些为选票,不是为民生的政策:增加财政支出,减免个人和小微企业税收,提高消费补贴,加大国家层面的消费水平,出台新的刺激计划,激活经济再生的潜力,鼓励公民个人创业创新的积极性,放开融资市场等等,是可靠可信可行的 促进“积极增长”的政策。
现在世界上很多人认为,中国的GDP指标即使下滑到7%以下也算是够高的了。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想法十分有害。问题还是出在下滑的内在原因: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抑或是有十分力气,只出七分,积极主动,保存实力。这可是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也会产生两个截然相反的结果。(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