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学者:全球人权事业发展需要“共赢”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31
作者何广思系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课程主任,本文转自7月31日环球时报研究院。
【编者按】第二届中拉人权圆桌会议日前在巴西圣保罗举办。本次会议共有来自中国及拉美和加勒比地区20个国家的130余位人权领域官员、专家学者代表就数智时代的人权保障及环境、气候与人权,中拉对全球人权治理的贡献等议题展开讨论。许多嘉宾都认为,摆脱西方国家对于人权问题的界定,建构自身对于人权发展的定义迫在眉睫。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选取部分嘉宾的精彩发言,供读者参考。
阿根廷拉努斯国立大学当代中国研究课程主任何思广。图源: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官网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充分享有人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这一梦想正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承诺和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
从空间维度及地理角度来看,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发展阶段差异使人权表现形式和实现路径各有不同,但其本质上植根于共同需求 ——中国与拉丁美洲社会等多元文化体皆可体现这种共性。
尽管相距甚远、文化迥异,但是这些地区在争取人权有效性方面立场一致,反而形成了价值与利益的共同体。作为发展中经济体,二者的需求高度相似。
纵使相隔万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地区在全球人权治理方面却有相似的诉求。如今,尽管几乎每天都会出现阻碍,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仍在逐步深化,这一历史趋势不可逆转。
在人权辩论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已成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人权全球治理新愿景的紧迫任务。中国在人权实践中取得了非凡成就,这些成就随着中国受到西方某些群体的政治攻击而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铺平了道路。
同时,中国也以全球事业为目标,因为中国在全球责任金字塔中崛起,在这个并非所有人的声音都能被恰当听到的多极化格局中,代表了弱势经济体的声音。中国始终坚持为促进全球人权事业发展贡献思想和方案,并致力于改善当前治理框架。
这一进程不仅将改善中国人权的发展状况,更将产生“美美与共”的联动效应,最终形成全球人权事业发展的“共赢”模式。
在寻求互利共赢的全球框架时,即在设计人权的全球治理框架时, 我们不应该争论哪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好,而应该坚守和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防止人权成为政治霸权的工具。
在探索这条道路的同时,必须切实保障人权,正如中国学者所言, “人权保障没有‘最优’的方案,只有‘最适合’ 的方案”。一些现代化风险既表现出挑战的全球性,更需要以全面合作思维来应对人类的共同课题。
全方位推进全球人权治理,已经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一种包含“共享”特征的“共存心态”既塑造了中国人际交往的方式, 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
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人权治理的多样性和利益诉求被视为典型的实践背景。在实践过程中,必须融合各项差异。当发展合作与全人类权益保障成为共同事业时,世界相互关联与相互依存的程度便与日俱增。
潜在的融合途径之一在于加强南南区域与跨区域的合作机制。这些平台可以侧重于过去被霸权方式边缘化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气候正义和数字包容性相关的议程。
例如,通过中国—拉共体论坛,拉美国家与中国之间的协调可以促进这些全球空间的制度化。同样,坚持互不干涉国家主权和尊重国家发展模式等共同原则,可以为更公平的治理提供规范性基础。
中国已着手解决绝对贫困这一历史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建立了世界上最全面的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之一。即使不是最全面的,也是最具有普惠性的体系。拉丁美洲正高度关注这一进程,因为可以从这些政策中找到其迫切寻求的解决方案。
同样, 为了避免盲目行事,必须承认的是,拉丁美洲地区及其学者虽然经常批评“全球北方”如何向南方强加规范,但这些批评所依据的研究往往仅是基于北方国家的资料来源 。
必须从政治层面上努力缩小与中国等经历了类似过渡的经济体之间的文化差距。与那些制度实践步伐更加坚实的国家携手合作,例如中国,有望在规范领域催生极具价值的创新。鉴于中拉两个经济体在反对种族主义以及发展基本权利普遍性原则等全球人权需求方面高度契合,二者可以将各自的经验贡献给这一共同领域。